终南望余雪全诗含义 终南望余雪古诗带拼音的意思

【作品介绍】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 , 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 , 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 , 丛林明亮 , 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 , 景色虽好 , 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 , 意在言外 , 精练含蓄 , 朴实俏丽 , 意境清幽 , 给人以清新之美 。
【原文】
终南望余雪⑴
终南阴岭秀⑵ ,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⑶ , 城中增暮寒 。
【注释】
⑴终南:山名 , 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 , 咏赋四句即纳 , 或诘之 , 曰‘意尽’ 。”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 , 背向太阳 , 故曰阴 。
⑶林表:林外 , 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
【白话译文】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 , 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 , 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 ,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 , 文题是“终南望余雪” , 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 , 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 , 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 , 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 , 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 , 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 , 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 , 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 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 , 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 , 不必画蛇添足 。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 , 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 , 惟其“阴” , 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 , 既赞颂了终南山 , 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 , 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 , 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 , 积雪未化 。云 , 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 , 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 , 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 , 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 , “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 , 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
“明”字当然下得好 , 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 ,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 , 阴天固然看不清 , 就是在大晴天 , 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 , 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 , 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 , 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 , 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 , 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 , 终南山翠色欲流 , 长安百万家 , 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 , 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 , 现在仍如此 , 久住西安的人 , 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 , 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 , 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 , 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