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和翻译 记王忠肃公翱事翻译( 二 )


1.使动双宾语 。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 。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 。“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 。
2.为动双宾语 。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 。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 。“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 。“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 。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 。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 。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
1.兼语省略 。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 。((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 。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 。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告(之)以事 。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 。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 。“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 。“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
②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
③左右以告 。(《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