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蝉虞世南解释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 二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藉,在这里念jiè,就是凭借的意思 。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我自己站得高 。
我不需要借助别人,凭我自己的能力,就能让声名远播 。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体现 。
蝉这种昆虫,在大自然中来说是一种微弱的生命,一直并不为文人重视 。而将蝉写出独立人格,就是从虞世南开始 。后来的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经咏蝉,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但是也算是在咏物诗中开出一个类别来 。这就得益于虞世南写蝉,写出了一种不凭借他人力量,不巴结谁,全靠自身实力的高傲精神 。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 。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 。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 。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
他有实力清高,他也想清高 。
秋蝉易悲我《在狱咏蝉》主要是抒发自己被冤枉下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 。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
而李商隐的《蝉》则偏重于对个人仕途不顺,生活挫折郁闷情绪的抒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本来就因为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即使悲鸣不断却无人同情 。因为吃不饱而悲鸣,这里是诗人的自身生活的映射,因为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导致生活艰难,多方求助却无人关照 。
“咏蝉三绝”中,骆宾王、李商隐的书写角度、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写出虞世南的“清高之气” 。因为虞世南的身份不一样,他的清高之中透着一份自得,就是自视甚高 。第四句提到秋风,实际上蝉到了秋天,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也是秋蝉普遍带有悲伤、悲凉之气的原因 。但是虞世南的诗一点都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得不错,虽然三朝之臣,但是三朝的君主都是相当地厚待他 。
他只是在心里隐隐有一丝丝寒凉 。我们从这首小诗也很明显能感觉出来,“清露”、“疏桐”、“秋风”这些意象的联结,透露出虞世南心境的清冷 。他虽然有才而自负,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字中自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
在几个朝代更替中,他屡次背离旧主,人生定位上可能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投降派,而受到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抽离传统观点而释怀 。被抓了两次,国家被灭了两次,都跟着胜利者继续当官,这对正统文人之骨来说,可以算作是耻辱 。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很重的“臣为君死气节高”的概念,但总归是不让人愉快的 。
我们读懂了虞世南这个人,就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但清高,还有一丝无能为力的自旷在里面 。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性正是唐诗的未来 。
【唐诗蝉虞世南解释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虞世南的蝉,清高,自负,骨气,却透露出一丝冷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