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的源泉是什么意思 罪恶之源什么意思


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在讲兵法,因为里面多次谈到打仗 。也有人说老子反战,因为里面多次提到战争带来的灾难 。也难怪,老子生活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第一次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年代,那时候的战争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全靠人海战术和秀肌肉,场面一定特别血腥和恐怖,而对环境的破坏、社会的撕裂和家庭的伤害一定叫人刻骨铭心,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主张无为、倡导不争、崇尚自然的人来说,看到这些会是一种什么心情?说老子研究军事,说他教大家如何用兵、如何打仗、如何制胜,恐怕不太可能 。反战思想一定是有的,但是《道德经》作为他对宇宙以及人生哲学思考的集大成者,恐怕也不只是表达反战那么简单 。我们在前面的三十一章就说过,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战争,并不是就事论事,就战争说战争,而是对战争的反思,并且通过这种反思,告诉我们正确的执政为人的方法 。老子爱举例说明,战争和水一样,不过是老子讲道理的一个工具——说来说去,《道德经》讲的是三观,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说清楚道理,也就是老子称之为的那个“道” 。
这第四十六章,老子把战争作为是否“有道”也就是是否符合“道”的标志 。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什么意思呢?“走马”就是驱使马,“粪”是指给庄稼施肥,“走马以粪”也就是用马来种庄稼 。老子那个时代,打仗主要用战车,一辆战车后面跟着若干军士,此为一“乘”,这有点像二战时期的坦克战,当然了,那个时候的战车没有发动机,靠的是马拉,所以马具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属于战略物资,平时不仅要训练,而且还要好好伺候,加上那个时候的饲养和繁殖技术,马的数量有限,怎么能随随便便用来耕地呢?耕地那是牛的事 。只有没有战争了,马才和牛一样干农活,形容天下太平的成语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解甲归田,也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情况下没有战争呢?“天下有道”,也就是天下按照“道”的规则运行,万物包括人类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和谐共处,互不影响,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人说这是老子的“理想国”,何止老子,谁不希望过一种神仙一样的生活呢,也许正因为此,得道成仙成为后来道家的最高追求 。
理想终归是理想,更多的时候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人之所以是高级灵长类动物,主要是因为人有想法,或者叫欲望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驱使,而有了欲望,也就有了争心,争胜负,争得失,争高下,有人为此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极端的就是战争 。战争一起,生灵涂炭,田地荒芜,瘟疫横行,所以“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已经是背道而驰了,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人,连战马也不得安宁,这叫“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一切的根源,还不是那些手掌重权又私欲膨胀的人!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最大的罪、也就是战争的原罪就是那个欲字,欲望,贪欲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又有哪一场战争是“义战”呢?所有的战争,无论打着什么旗号,说到底挑起战争都是为了放纵和满足少数人对权力和利益的欲望 。
客观地讲,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欲望,用理智把控欲望,让欲望向健康的良性的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欲望就会成为进步的动力,如果仅仅是一己之私欲,并且毫不约束、任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而迷失自我,往大里说,如果这个人掌握一定的权利,就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往小里说,也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 。我们看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追求财富和享乐的欲望,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即便侥幸得手,也会心神不宁,何谈得到的快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