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优美段落摘抄 湘行散记好词好句

作者:沈志勇
1934年1月底 , 沈从文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湘西凤凰 , 他把这一路的见闻以书信的方式写给新婚妻子张兆和 , 这就有了后来的《湘行散记》 。而正是这趟回乡的见闻 , 让他对已经动笔的小说《边城》有了新的思考 。如果没有这次回乡 , 恐怕我们见到的《边城》又是另外的模样 。
相对真实的水边吊脚楼
《湘行散记》里的记录的是真实的湘西世界 , 《边城》正是对这些故事的延伸和再创造 , 蕴含了作者的想象和美好愿景 , 是“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 。
可以说《湘行散记》给了我们一把进入和理解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钥匙 。
《湘行散记》与《边城》
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合照 , 1934年春于北平西郊圆明园旁的达园
在这次返乡之前的1933年秋天 , 新婚的沈从文正式开始了小说《边城》的创作 。
《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 , 是由“绒线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新婚妻子张兆和三个人合成的 ,  是作者倾注着“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
在《老伴》中 , 沈从文细致记述了他的好朋友赵开明追求绒线铺店主之女翠翠的往事 , 十七年后 , 当他再回到绒线铺的时候发现赵开明终于得偿所愿 , 但翠翠已经去世 , 并留下了一模一样的女儿小翠翠 , 只是当年那个“伶俐勇敢”梦想当副官的赵开明早已变了样子 , “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 , 很显然的 , 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 。”沈从文大受触动 , “我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掴了一巴掌 , 摩摩我的面颊 , 一句话不说” 。
在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看到了现特别是停靠芦溪近17年前一段关于好友赵开明与绒线铺漂亮女孩翠翠的往事与眼前神情冷漠吸食大烟的赵开明以及翠翠去世后留下的小翠翠更令人辗转难眠“ 。
不止是翠翠的故事让沈从文震动 , 湘西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他到凤凰老家后给妻子张兆和的信里说:“这里一切使我感慨之至 。一切皆变了 , 一切皆不同了 , 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
【湘行散记优美段落摘抄 湘行散记好词好句】他明白 , 原先勾画的《边城》已经无法“对应”二十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湘西现实世界 。
《湘行散记》的由来
1934年 , 人在北京的沈从文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 , 他决定回乡探望母亲 。
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 , 从北京到遥远他从北京到遥远的湘西 , 并不是一段轻松的旅程 。
读者手绘的《湘行散记》水路路线图
1月7日 , 沈从文先从北京坐火车到长沙 , 转车去常德、到桃源 , 一共花了5天时间 , 到桃源以后就没有公路了 , “陆路走尽却溪行” , 于是经友人(就是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介绍包了一艘小船 , 沿着辰溪(沅水)经过桃源县、沅陵县、泸溪县 , 一共在船上待了7天到了到浦市镇下船 , 转走陆路坐了2天的轿子才到家乡凤凰 , 一共花了15天的时间 。
出发前 , 沈从文和新婚妻子张兆和约定 , 每天用半天时间给她写一封信 , 另外半天写文章 , 结果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写信 , 他把“一切见闻巨细不遗全记下来”写成将近50封信向妻子报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