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留下六百多首词,用到词牌一百多种,但在这些词牌中,辛弃疾对《鹧鸪天》情有独钟,因为仔细检索,在他的词作里,《鹧鸪天》竟然有六十三首,占总数的十分之一还要强 。并且在这六十多首词里,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鹧鸪天·送人》,比如《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等,我们以后会逐篇读到 。
(稼轩词甲集书影)
本文我们先来读一首《鹧鸪天·代人赋》,它也是这个词牌下的名篇,全词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
(诗词书法·刘志明)
【看似绝情却深情的诗句 若教眼底无离恨什么意思】《鹧鸪天·代人赋》中的“鹧鸪天”是词牌名,“代人赋”是词的题目 。
词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因为词本来就是歌词,它是供歌女们演唱的,所以本来没有题目,“虞美人”就是一个“虞美人”,“浣溪沙”就是一个“浣溪沙”,没有题目,可是到了苏东坡,他开始表现他自己的个人情致,抒发他自己的情感,词就开始有题目了,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
(辛弃疾像)
所以,我们看,这首词的“标题”是“代人赋”,这其实对词的主题没有概括作用,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弄清楚这首词辛弃疾是“代”谁而作的词了,或者是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或者,词人只是借了这样一个题目,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与哀伤吧,所谓的“代人赋”只是障眼法,词中写所说的“离恨”或许不是简单之“离恨”,而是他离开朝廷,无法报国之恨,他的“相思”也只是他抗金复国志意无法实现的哀愁吧 。辛弃疾至少有三首“代人赋”的《鹧鸪天》,这是其中之一 。
先不管这“代人赋”背后隐藏了什么,只先读它的字面意思 。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晚日”当然是黄昏或者傍晚,此时的寒鸦因为日色的原因正在归巢;“柳塘新绿”当然是早春,此时,池塘柳树刚刚发芽,正是柔枝随风曼舞的时节 。合在一起,这是早春时节的一个傍晚 。但早春的景色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了寒鸦呢,因为寒鸦此时归巢,与远人不归相对应,极易引人怀思,更生孤寂之感,由此共同营造出“一片愁”的意境 。
(柳塘新绿)
但词人很快又提到新生的柳枝,它是温柔的,这自然对照的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温柔,初春,正是思念远人的季节,因为春天到了,望到柳树新绿,自然会勾起对远人的怀念 。但是词人被寒鸦归巢的悲凉景色触动了哀愁,他甚至有点怪罪这柳树的绿了,这么悲愁的心境之下,柳树却为何要“温柔”呢?为谁“温柔”呢?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若教”,如果,这是假设,这种假设是她的愿望,当然也是深沉的感叹,如果能够“眼底无离恨”,实际上正说明,此时的女主人公,“离恨正浓”,触目所见,不管是寒鸦也罢,柳枝新绿也罢,尽皆“离恨” 。
(书法·不信人间有白头)
下面的“不信人间有白头”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如果“眼底无离恨”,那么人间就不会有“白头”了,既然现在“眼底”充满的“离恨”,那么,也就只好无可奈何地“白头”了 。她在哀叹自己“白头”这件事,而“白头”的起因正是因为眼底触目所见尽皆“离恨” 。这一假设,更显“离恨”之伤人 。她的所有哀愁,她的“白了少年头”,都只是因为“离恨” 。这样的表达,要比直接说为了“离恨”而“白头”,更婉曲,也更深沉 。
- 为什么中国人爱足球却一直踢不好?
- 之前我对老婆发我想你了,她也会回我也想了,可现在我发想你了跟没看似的,是不是没爱了?
- 为啥我们不信鬼神,却不会去买“凶宅”?你会买便宜的凶宅吗?
- 为什么每次晚上一个人睡,刚睡着就做那种狠真实的噩梦,举个例:开着灯在房间睡,刚睡着梦里就是我现实睡的地方的环境,我在梦里面却知道当时是在梦
- 为什么我们在梦里总是被人追,却完全跑不快呢?
- 为什么刷了那么多题,成绩却依然上不去?
- 脚冷 为什么“jio冷”,“xio霸(学霸)”这种词语在汉语拼音中违规的用法我们却可以读出声调?
- 你关注了别人,别人却没有关注你,你还有必要继续关注那人吗?
-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有些人结了婚却无法守住婚姻的底线?
- 你觉得最有深意却又没有过多文采藻饰的情诗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