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注释( 三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