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代表作品,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后公认的经典散文 。自从选入中学语文以来,《荷塘月色》就作为学习母语的典范课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使他们领略了母语的美以及浸透在母语中的民族文化和为这种文化滋养的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形象 。
面对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当下如果需要反思的话,我们的反思意识应该指向:正处于启蒙成长期的学子从《荷塘月色》接受了母语怎样的美以及浸透在母语中的怎样的民族文化和为这种文化滋养的一个怎样的传统文人形象?这样的“接受”将潜在地导致语文教育培养怎样的未来公民素质?于是,这种反思如果有价值的话,它不在过去也不在当下,它将以再识、纠正、治疗的方式体现于语文教育的未来价值的可能性 。
那么,反思从哪里开始?现象学哲学告诉我们,要回到面对“思维对象本身”—— 即文本《荷塘月色》 。我们认为《荷塘月色》其实描述了三个“世界”:一个是让人身负责任感而“不宁静”与宁静交织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月下“荷塘世界”(情化了的自然世界),一个是充满生命自由的记忆里江南“采莲世界”(诗化了的历史世界) 。
三个世界分环勾连,只有理清这种“分环勾连”的关系,不迷失在哪个世界,才能使作品的整体意义得以显现 。连接三个世界的,内在的是“爱”的情怀;外在的是月光和月光下那条“幽僻的路”,而这条“路”——月光指引的路——一头系着入世,一头系着出世,其幽婉的象征性呼应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① 。由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荷塘月色》的整体意义在于描述了一个走在传统文化“出世”与“入世”路上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抒发了那种人的存在所普遍具有的生命乡愁 。
1.意义的多重性,证明了经典作品的深度
《荷塘月色》发表至今已跨越半个多世纪,时间流逝了,但对其解读却从未停滞 。解读文章不胜枚举,概括起来,具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理解:“政治说”,“伦理说”,“精神说”,“闲愁说” 。
“政治说”论者,从《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和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入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联系起来,且多引用作者的《哪里去》和《一封信》为证据,认为《荷塘月色》描绘的“桃源”似的境地是作者在白色恐怖时代表现出的苦闷彷徨后的心灵避风港 。这种曾经进入教参的观点,作为主流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把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文言或感情基调入手教学课文 。
随着西方文论的不断涌入和传统文化的再识,对《荷塘月色》的解读也随着跨世纪进入了多元理解的层面 。论者多试图打破政治功利价值观念的束缚,或借西方文论的视野,或以传统文化的新识,来重新把握《荷塘月色》的意义 。
孙绍振认为《荷塘月色》所表现出的苦闷并不是政治性的,而是伦理性的 。他运用“错位学说”(美与真具有统一又错位的关系)对文本进行细读分析后,发现文本内在的矛盾是“自由” 。这种自由,是伦理学上相对于责任而言的自由 。诗化境界的自由与现实中肩负重重责任的不自由,构成了《荷塘月色》的深层矛盾 。于是孙绍振从家庭生活伦理的角度,认为“文章强调的是离开了妻子和孩子获得的一种心灵的解脱” 。②
杨朴的文章《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发表后,曾一度引发文学评论界的广泛讨论 。该文借鉴西方文论中的象征符号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对文本进行解读,认为《荷塘月色》的创作具有一种隐蔽的幻梦性质,“荷花”是潜意识中的美人象征,“采莲”是潜意识爱欲的移置 。从而得出结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种潜意识愿望的表现 。朱自清以“荷塘月色”的幻梦似描写,把潜意识中的美人原型和爱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这就使荷花——《荷塘月色》成为朱自清潜意识愿望的象征 。”③
- 朱自清《匆匆》作者简介 匆匆的作者是谁
- 送别友人最美好的诗词 有关送别的古诗有哪些
- 最厉害的投诉电话 疫情投诉电话怎么打最有效
- 李白最经典的咏酒诗 李白关于酒的诗词
- 最打动人心的爱情诗 关于爱情的古诗词有哪些
- 最简短最心酸的一句话 极度伤心绝望的句子
- 辽宁舰最早叫什么 辽宁舰的前身是谁买的
- 购房退定金的最好办法 12315协调退房款定金
- 最新快递停运通知 全国快递停运通知最新2022圆通
- 护肤品最大的进货渠道在哪里 护肤品进货渠道在哪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