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
诗词主题
本词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 。表达了词人思乡忧国的情怀和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感慨,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
诗词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
译文:西北边塞秋天的风景和中原大不相同 。
(1)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
理解:
1.“塞下”点明了地点 。“秋来”,点明了季节 。
2.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景 。
“衡阳雁去无留意”
译文: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
(1)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
理解:“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
“四面边声连角起”
译文:军中的号角响起,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
(1)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
理解: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
“千嶂(zhàng)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译文: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夕阳西下,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
(1)千嶂:层峦叠嶂 。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
理解: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和内地都城的景象迥然不同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
2.表现手法:边声、号角声是伴以声响的动景,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是静景,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
3.“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
“浊(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归无计 。”
译文: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
(1)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
- 鉴赏古诗秋思全文和背景 古诗秋思的作者
- 关于天净沙诗歌的全部内容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翻译
- 一身傲骨不认输的句子 豪情壮志的诗句古诗
- 很高傲又很独立的签名 独特而有个性的酷拽签名2022
- 傲慢与偏见语句赏析急?
- 10篇秋思古诗词大全 秋思古诗有哪些
- 渔家傲秋思的主旨是什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赏析
- 天净沙秋思诗意翻译 天净沙秋思的翻译简单
- 天净沙秋思全文翻译及解释 天净沙秋思译文简短
- 秋思诗意主旨及创作背景 秋思古诗拼音版陆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