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打假2022 2020年315打假要到什么时候?


【央视315打假2022 2020年315打假要到什么时候?】2022年3月15号 , 这是一个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日子 , 因为这关系着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在每年的3月15日都会对重大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披露、曝光 , 大快人心!
近年来 , 我国产品在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 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也大大减少 , 这得益于国家市场监管部门的加强监管方面的不懈努力;得益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维权及曝光;得益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各项科学技术的质的提升;得益于司法者对于法律的宣传 。
然而 , 除了以上群体以外 , 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活跃在产品的“监管领域”——“职业打假人” 。从王海“职业打假”以来 , 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一直在壮大 , 几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关注了大量的裁判案例 , 从案例中我发现从近几年以来 , “职业打假”已经从个体到团队发展 , 他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群体 , 他们不再是以净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 , 而是以索赔、盈利为目的 。他们关注的领域随着法律的变化 , 也从一般消费品向食品、药品领域转移 , 他们专注的焦点不再是食品是否真的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 而是关注食品是否具有相关标识、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等 。很多人以“打假”之名 , 通过恶意投诉牟取利益 , 一般路径为“一买、二谈、三举报、四复议、五诉讼” 。而且 , 他们往往盯准一家一哄而上 , 商家疲于应付 , 对经营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我不禁在思考 , “职业打假人”的行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是否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
职业打假人在打假初期 , 他们高调宣传 , 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 对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发展到现在 , 确逐渐背离初心和本质 。我接触过一个案子 , 职业打假人通过微信与一家商户取得联系 , 要购买几盒海参 , 在购买后经过鉴定不符合国家标准 , 后来就再买了几十盒 , 他们对后来买的商品从物流上接手开始就全程录音录像并且请公证处全程公证 。后来 , 职业打假人向商户提起诉讼十几万元 。我们暂且不说案子最终的结果如何 , 就其行为而言 , 其不能称之为消费者 , 其购买商品(包括服务 , 下同)是否明显超出合理消费数量 , 没有一个消费者会有这种行为方式 。但是 , 2013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 , 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 , 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 , 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 ,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14年 , 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称“知假买假”行为不影响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 。通常情况下的购物者应当认定为消费者 , 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 。确认其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 , 对于打击无良商家 , 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 , 有利于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环境 。因此 , 在以往的法院判决中 , 对于商户抗辩 , 原告系职业打假人不是消费者的主张多不予支持 , 最终由商户支付巨额惩罚性赔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