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赏析及翻译 滕王阁序一句一翻译带拼音( 九 )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极娱游于假日
奉宣室以何年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幸承恩于伟饯
3、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
奏流水以何惭
4、判断句
宾主尽东南之美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非谢家之宝树
5、省略句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
喜托(于)龙门
6、 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
怀帝阍而不见
【创作背景】
《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 。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 。
【争议】
中国传承下的《滕王阁序》的各版本多是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作为开篇,然而,在日本皇宫发现了公元707年(日本庆云四年,即滕王阁序创作后的26年)收藏的《滕王阁序》的抄本,在该抄本中,开篇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版本,专家们给出的解释是,“豫章故郡”是原版,而“南昌故郡”只是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讳,而作此修改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现行流通版《滕王阁序》的“孤鹜”,一只野鸭,“孤鹜”必须成群才齐飞,单独不可能齐飞,该处一直困扰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的文坛悬案 。而在日本皇宫的抄本,却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于“鹜”和“雾”由于一直没有定论,所以还是使用原本“孤鹜” 。
【写作背景二】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 。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 。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
【赏析】
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此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 。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 。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 。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绣问”、“雏登” 。“遥岑甫畅,逸兴遗飞”,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个“路出名区”的“童子”,“幸承恩于伟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 。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怆 。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 。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情由景生,写景是为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 。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