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整顿最新消息 2021年315网贷整顿名单


网贷整顿最新消息 2021年315网贷整顿名单

文章插图

低俗借贷广告、征信修复、违规培训贷和反催收联盟长期盘踞在消费信贷领域,扰乱行业秩序 。


撰文 | 子卿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央视“3·15”晚会临近,乱象环绕头顶的企业大都正心慌慌,警钟长鸣的消费金融行业当然更不例外,几乎是315晚会名单中的常客 。


「消费金融频道」根据目前投诉重灾区,在315前夜,盘点4项最可能被晚会点名的信贷乱象 。


低俗借贷广告,掏空用户口袋


利用碎片时间刷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消磨碎片时间的首选方式,短视频占据着人们的时间,也成为众多信贷产品引流的渠道 。


目前短视频领域投放的信贷广告普遍存在低俗、浮夸、过度营销的现象 。


在广告内容设置上,一些平台为精准投放给目标客户,采用农民工与空姐、农民工与商务人士等极具鲜明的角色形象,内容往往涉及婚恋、家庭关系、交通出行等日常场景 。介绍贷款产品时,广告刻意模糊网贷的特质,而是使用备用金等中性字眼 。产品介绍上以XX分钟立即到账、最高可贷几十万、万元日息最低XX,营造一种借钱不用还的假象 。
去年,银保监等监管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警惕信贷广告过度消费 。今年3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而1月份发布的2022年首期风险提示也提到了消费者注意防范此类侵害金融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财产安全权的“套路”行为 。多次提醒表明该类情况已经普遍存在,造成了消费信贷领域纠纷不断 。


征信修复洗白难,很可能财信两空


随着征信运用的场景日渐丰富,那些信用受损的人逐渐意识到个人征信的重要性 。二代征信的不良记录会保持5年,相比较一代时间更久,影响也更加深远,这让征信已经花了的人处处受制,也滋生了征信修复黑产 。


市面上表示能够进行征信修复的机构,大致分为三种,一类是一些机构仅通过诱骗收取高额征信修复费用后跑路,并不进行实质的修复操作;二类是机构收取费用后,确实会通过造假不可抗力导致征信问题的证据、恶意投诉等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施压,但这种方式往往是毫无作用;三类是一种反向收割,向相信征信修复业务能赚钱的个人收取高额费用,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内容还是二类中伪造信息和投诉内容 。


打着征信修复旗号的机构不仅诱骗用户缴纳高额“打点修复”费用,还有可能将用户敏感信息进行售卖 。一些机构会以修复征信为由,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再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售卖牟利 。目前征信修复已经形成了一条征集修复培训、加盟代理、个人信息售卖于一体的灰色产业链 。




培训贷“画大饼”,实为收取巨额费用


教育贷、医美贷之后,培训贷成为信贷乱象高发的另一重灾区 。


培训贷顾名思义就是以培训为由发放的消费信贷产品,这类产品主要面向没有经济实力却想要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的人群,这些人群很多是在校大学生以及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向这群人放贷很可能踩到监管的红线 。


短视频的广泛使用让一些冷门证书走进大众视野,一些培训机构鼓吹拿到职业资格证后可以兼职挂靠,让机构说证、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消防工程师等各种证书报考热 。当申请者报名后没钱缴纳上千甚至上万元的报名费用时,机构会主动向申请者提供借款渠道用于支付培训费,当申请者身份不符合借款要求,培训机构甚至帮助申请者伪造身份以达到骗贷的目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