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人精神好的词语 形容老年人精神状态好的词

昨天晚上,三个五年级的孩子来试听课,孩子的家长也都来了,都是附近学校的高中老师 。课堂上,我让三个孩子对老师进行描述,第一个孩子说:“老当益壮” 。第二个孩子说:“宝刀不老” 。轮到第三个孩子了,憋了很久,最后来了一句“鹤发童颜”!
我瞬间懵了 。
我告诉她:“你这是侮辱老师啊 。鹤发童颜,人家好歹是要有头发的,我有吗?”
孩子们开心地大笑起来 。
幸好没有孩子说我“老态龙钟” 。
其实形容老年人精神好的,还真的不多呢 。除了以上的外,还有“精神矍铄”、“返老还童”、“神采奕奕”,再有就是不怎么好听的“人老心不老”、“老牛吃嫩草”了 。
那么,那些名著名篇里面,是怎么描写老年人的呢?
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里,是这样描写老王的: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怎样的呢?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⑹,教人半懂不懂的 。
最后一次见到的孔乙己是这样的: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是这样的: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是这样的(这个案例不适合老年人,但属于对比性质的,舍不得放弃,就保留了):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9)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29)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莫言的【卖白菜】里母亲是这样的:
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老师也在网上搜了一下,找了一些描写老年人(外形外貌)的句子,摘抄下来,供同学们学习示范(向提供这些资料的老师们致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