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耕读传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家风严谨是中国家庭的传统 。“耕”教导后人要勤于劳动,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希望子孙攻于书本,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德行 。
我一直很怀念学校生活,很感念老师的教导,正是因为在贫穷的年代受到了应有的教育,我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 。记得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面说过:“很多东西是需要和人分享的,好心情和别人分享会给别人带来愉悦;糟心事和别人分享能把内心的‘毒素’排出来 。”随着年纪的增大,求学过程中的一些往事会不时地跳跃到我的脑海里,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觉 。请允许我分享一下求学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吧 。——题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我的高中时代就如身处岩石中的竹子一样,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万劫不复,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克服困难,才能实现我的梦想 。初中毕业,以一分之差未能考上师范学校,失去了当小学老师端着铁饭碗为父母分忧解愁的机会,不得已只能去上前途未卜的高中 。
离家去县城读高中,和在家门口上初中是完全不同的天地 。首先是要住集体宿舍、吃食堂,穿戴还要讲究一点,这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无形中给父母增添了不少的负担 。那时候,在学校食堂买饭票需要粮票,农村人哪来的粮票,只有用小麦和清油去乡粮站兑换 。那时县城中学的住宿条件也很简陋,十几个人一个宿舍,木制的架子床,两张看不出本来面目的课桌并在一起存放饭盒等生活用品,冬天还需要生火炉子取暖 。学校每晚11点熄灯,强制性地要求住校学生统一休息 。但是,学习的压力太大,哪能一到11点就睡觉的?只好趴在床上看书学习 。因为家里穷没钱买蜡烛,同学们就用废旧墨水瓶自制小煤油灯点灯苦读,宿舍里烟雾缭绕,第二天大家的鼻孔都是黑的 。
第一次出门在外,如何适应集体生活成了第一要务 。好在一个宿舍的同学,虽来自不同的乡镇,但家庭境况大同小异 。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以学习为重,通过苦学而跳出农门 。因此,同学们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谁有病痛或生活困难都互相照顾,谁从家里带来了好吃的都会分而食之 。记忆最深刻的是家在 “三线工厂”的一位祖籍四川的同学带来的辣椒酱特别好吃,没等拿出来就一抢而光,到现在我都对各种辣椒酱情有独钟 。来自十里八乡的同学不分彼此,亲密无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在我的孩子身上是体会不到的 。
高中生活既紧张而又单调乏味,除了体育活动外,听评书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广播电台的评书节目也人性化地安排在每天午饭和晚饭时 。那时候,没有电影电视,书籍也很少,不像现在传播渠道多样、资讯云集,整个社会都处于文化断层时期,人们的业余生活基本是一片空白,好在有线广播比较普及 。对学生而言,听收音机也是一种奢望,家境好一点的能买得起袖珍收音机,同学们便端着饭碗围着袖珍收音机边吃边听,这时候大家都自觉地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为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有的雷打不动端着饭碗到校门口的电线杆下边吃边听,听到紧要处馒头嚼在嘴里都忘了咽,听到开怀时米饭更是喷了对面一脸 。我要感谢评书,正是收音机上听到的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弥补了我中国古典名著的空白 。
【关于登高远眺的古诗 登高眺远的意思】最有意思的还是我学英语的一些趣事 。八十年代初,因为没有英语老师,农村中学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所以,我中考时英语是零分 。当时学校把英语差的学生编了一个班,私下里称为“农村班”,目的是集中补习英语 。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进门一句“Good morning”下面无人应答,因为同学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 。我们边上高中课程、边补习初中内容,高中英语第一课“卡尔.马克思”居然整整学了一个学期,就这样还有好多同学只学会了ABC 。为了加快学习进度,老师每节课都要让同学们学着用英语作自我介绍或造句,平时夸夸其谈的我,这时候舌头一点不听使唤,半天也挤不出一句像样的句子 。
- 十首爱国诗词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
- 最经典的菊花诗 关于菊花的古诗词有哪些
- 关于热带鱼的混养?
- 关于感情的现代诗 描写爱情的现代诗
- 张爱玲的经典十句话 张爱玲关于成熟的句子
- 林清玄关于春天的散文 写春的散文名篇
- 史上最美十句英文情话 关于爱情的英语句子唯美
- 摘抄关于人物外貌的短句子 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短一点
- 吃哪些食物可以防脱发?
- 关于持之以恒的金句欣赏 持之以恒的名言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