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全诗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 三 )


“江天—色无纤尘”四句里的头两句继续写月,但这时已是皎月当空,境界更加开阔,由写景转入抒情 。
“江天一色无纤尘”,一是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二是表现了整个人自然的纯净,景物与宇宙浑然一体 。此时的直觉只有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独照今古,其他—切都退到不闻不见的地位去了 。这里一个“孤”字显得这境界实在过于广阔了,这宇宙实在过于苍茫了,我们似乎感到诗人一颗凄清的心在这透明的空间跳动 。后两句因景生情,进入了遥思遐想,对宇宙、对人生作了探索咨询 。两句的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一个深沉寥廓的哲学境界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得‘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李泽厚《美的历程》) 。诗人的这种意识更直接体现在下一节诗中 。
下一节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 。诗人在上节由人与月的关系想到时间长河的遥远迷茫,这一节想到人生世代相传虽然也是无穷尽的,但哪及得年年圆缺相似的江月(大自然)的永恒 。诗人在寻求人生与永恒的大自然关系的解答,吐露了对人生世代变幻的迷惘 。此时浮想联翩:“不知江月待何人?”一个“待”字写出了月也有情,它似乎也有执著的期待和追求,但无法了解它期待和追求什么 。人比月应该更有情,应该有更执着的期待和追求 。这时诗人进入了低回沉思,目光从月又移到江,“但见长江送流水”,留下的是对人生短暂的轻轻喟叹,淡淡的惆怅 。因为有所期待,所以也并不绝望 。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关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幢景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浴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起是第三部分,;转写游子、闺妇,景物成为离人相思的烘托 。前面有江天一色“无纤尘”,描写大自然的洁净无垢,这一节首句出“白云一片”,可以说是相反相成,起了衬托月色的作用,同时又是转到另一主题的起兴 。“白云”飘忽渐远,似离情依依,故日“去悠悠”;“一片”又显得孤独无定 。前人常用浮云喻游子,所谓“浮云游子意”,所以启出下句“青枫浦上”游子愁肠九折的相思之情 。。以上两句是虚写,下两句直写游子、闺妇无可奈何的相思:谁家今夜有停留在江上的游子?何处的闺妇在明月朗照中的楼上思念远方的亲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月下闺情 。通过游子设想思妇的相思情状 。“可怜”自是游子怜惜明月楼上的思妇 。“月徘徊”一语双关,既是把景物写活,又是诗人的一种寄托 。这里用了·曹植《七哀》诗的典故,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思妇愁,悲叹有余哀 。”
“月徘徊”一语即含蓄地点出了思妇的哀愁,又与上节“白云”“去悠悠”对照设想思妇的哀伤 。下句“应照”的“应”字是“应会”的意思,是设想之词 。游子设想自己所见的月应会同时照及“离人”(思妇)的妆镜台 。杜甫有“双照泪痕干”句(“双照”共照两地相思的人) 。月也有情,月光成了相思联系的一个根线 。后两句通过闺妇两个动作细节,刻画其相思的内心矛盾:此时帘遮“玉户”,皎洁的月光透过帘幕撩得闺妇心烦意乱,她想卷起帘幕将月光赶去,但是卷起帘幕,月光更是直泻闺室,只有惹起更强烈的愁思;下句写月光照在捣衣砧上,也使闺妇思绪烦乱不安,她又痴想把月光拂去,可又是“拂还来”(一说是拂去砧上自己的身影) 。古代妇女捣衣常与制衣送征人有关,故闺妇在月下捣衣,月光照在砧上,勾起对远方游子无限的思念 。这两句通过游子想象闺妇的两个动作,描写她想排遣相思的痛苦而又无法排遣 。这月色给游子,闺妇何等强烈的感情色彩!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