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为什么在民间又被称为“孝鱼”?

黑鱼被称为“孝鱼”,其实是人们对黑鱼习性的误会 。
黑鱼怎么会被当成“孝鱼”的:
这里的黑鱼指的是乌鳢Channaargus,也俗称乌鱼、蛇头鱼(因为身体的花纹像蟒蛇) 。它有个别名“孝鱼”,是因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黑鱼妈妈孵化出小鱼后,会失明一阵子,这段时间黑鱼妈妈不能捕食,鱼宝宝为了妈妈不被饿死,会争相游进鱼妈妈口中饲喂母亲,人们看来觉得这是孝顺的表现,因此称黑鱼为“孝鱼” 。于是,在一些地方,给老人祝寿时会进献一条大黑鱼,以此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孝顺 。
其实是黑鱼的“护仔”行为:
人们强加给黑鱼的情感,从科学的角度看已经不知道怎么吐槽了 。这个现象的实际情况是:乌鳢在繁殖季节,一般会选择浅滩或岸边水草丛生的水域产卵,亲鱼共同衔取水草和植物碎片构筑环状鱼巢,产卵后,亲鱼会守护徘徊在鱼巢附近守护鱼卵,不让其它生物靠近(黑鱼本身就是异常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
黑鱼仔鱼刚刚孵化后,腹部的卵黄囊扔有残留,因此一般成群浮于水面,黑鱼亲鱼(通常是雄性)为了保护幼鱼,会时刻守护在仔鱼下方,仔鱼遇到危险信号会争相游向亲鱼寻求庇护,所以这就给人们一种“以身饲母”的假象 。与其说孝顺,还不如说是父爱母爱 。

黑鱼为什么在民间又被称为“孝鱼”?

文章插图
并不全是,我们那就认为黑鱼食子!一般认为黑鱼产卵后会失明一阵子,从而丧失捕食能力 。而鱼宝宝孵化后担心母鱼饿死,会主动往母鱼嘴里游,以身饲母 。人们认为这是至孝的表现,从而把黑鱼当成“孝鱼” 。
这个传说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宣传这种违反常理的事情一定别有所图,以身饲母这种愚孝也着实恐怖!
与之相比,我们那的说法更接近事实一些!也是认为黑鱼产卵后会有一段时间的失明而不能捕食,为了怕饿死,母鱼会跟着自己的幼鱼,随时取食,直到自己的视力和体力恢复 。
这不是无中生有,黑鱼确实会残食同类,只要对方体长不超过自己身体的三分之二,就都可能会被吞下去 。
这其实是黑鱼的护幼习性!刚孵出来的仔鱼,还带着卵黄囊,因为卵黄囊的存在,仔鱼身体前段膨大,只能侧卧于水面在巢边轻轻浮动 。
这时,一对亲鱼会守护在仔鱼群下方,一旦有风吹草动,仔鱼群会游向亲鱼寻求庇护,从而营造出“以身饲母”的假象 。
亲鱼当然也不会失明,而是目光炯炯,一旦发现有其他鱼类或者蛙类觊觎幼鱼,会全力以赴加以驱赶,要失明了还怎么保护!传说里要让母鱼失明,只是为了让仔鱼的孝行有个理由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
首先,谢邀 。
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关于黑鱼有很多说法,有人说黑鱼生完孩子后,会短暂失明,这种失明呢,是体力消耗过大导致 。所以会跟着自己的小鱼仔们,一边游,一边吞食自己的孩子,毕竟孩子多,吃个几十尾也无所谓 。
而题主提到的这个呢,是另一种更为仁慈的说法,说乌鱼眼睛失明后,小鱼苗会自己往亲鱼嘴里游,来用自己的身体补给体力消耗过大的母亲 。
实际上呢,都不是如此 。毕竟只是鱼类,怎么可能有这么伟大的孝心?护犊子是生物天生的,这是为了繁衍后代自发行为 。但是孝顺这个感情实在是需要相对高级一些的动物才有 。
黑鱼并不会瞎,它双眼明亮着呢 。睁大双眼,在鱼苗下面游,防止别的生物来吃鱼苗 。而且一有风吹草动,小鱼会游到大鱼身边,这样相对安全,看起来好像就是——
如果觉得有用,您就给点个赞、粉个好友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