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文化核心是什么?( 二 )


网上这么说,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 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
【中元节的文化核心是什么?】为了庆祝秋天的收获,将这种喜悦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给祖宗 。其实这是古人的常事,任何稍大一点的事情都要通过祭祀敬告先祖,后来人从这一行为当中引申出孝道的含义……
总之,中元节是怀念先人,继承发扬先人贤德的重要节日 。网上关于7月15有不少说法 。我想: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对于7月15各种说法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 。这是好事,因为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 。生活水平高了,更需要高水平文化的普及发展 。
孝心文化 。起源于目健莲斋僧救母的故事 。阴历十五为中元节,目建莲与佛有缘,通过慧眼观察到过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饥渴难耐,就求佛帮忙,把一盆斋饭捧到母亲面前,母亲刚要入口,斋饭却变成火热的铁汁,母亲苦苦哀求女儿救她,目建莲十分孝顺,涕泪交加,求佛加持救母,佛祖感于目建莲女的孝心,指点她在七月十五这天,举办斋僧的“盂蓝盆大会”,用五谷杂粮熬粥斋十方僧众,为目健莲母念经祈福,使她母亲早脱苦难 。目建莲女是地藏菩萨的前身 。——这就是中元节的来历
地藏菩萨最孝顺,盂蓝盆法会一直延续下来,这天多念《地藏经》为在世父母和过去七世父母亲人祈福,功劳很大 。
佛教徒所推崇的中元节文化核心和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一致,都是教育人们重视孝道,懂得报父母恩情 。是社会的正能量 。
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但是……你真的了解中元节吗?
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十四日晚上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就能看到一派香火缭绕的景象了,满满的都是港台恐怖片的即视感啊有木有?但是!心里打颤的小伙伴们~你们造吗: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孝”日!
先说结论,我们现在所过的节日,是民间习俗、道教和佛教三种内涵融合的节日 。
“中元节”的名称来源于道教,“盂兰盆节”的名称来源于佛教,而我们实际上所继承的节日习俗,是源于最初的民间祭祖习俗的 。
要想知晓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必须先对其历史发展有所了解 。
因为在历史中,中元节的文化内涵是不断发展、融合和变化的 。


追溯到中元节的起源,最初是人们的习俗:在“七月半”秋收时祭祖 。而这个祭祖的习俗,是因为秋天作为丰收的季节,人们习惯向先祖祷告,以求丰收的好兆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