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古印度也仅是一个地理名称而已
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准确地讲
佛教发源于尼泊尔境内
古时的迦毗罗国
并由迦毗罗囯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
智慧地创行的一套绝妙理论
称为印度教
最终使雅利安人永世居于社会的顶层
与佛教有显著的区别
佛教讲众生平等
印度教讲安守现状求来世
故,两者不能划等号
#凌远长著#

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

文章插图
我是儿童故事撰稿人王叔,我来回答 。
这里有几个知识点,王叔在这里科普一下:
众所周知,佛教是释迦牟尼创建的 。他出生在一个叫蓝毗尼的村子 。这个村子,刚好就位于印尼边界,从前属于印度的北方邦,现在则属于尼泊尔 。而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这一地区既不是印度,也不是尼泊尔,而是独立的一个小邦国 。但在1857年,作为英属殖民地的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运动,尼泊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站在了英国一边,出兵帮英国平息了暴乱 。后来,英国在划定印尼两国边界时,便将蓝毗尼划给了尼泊尔 。
【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后来主要在印度半岛传教说法,所以大家才普遍说佛教起源于印度 。只不过古印度就是一个地理名词,从来就没有统一过,邦国林立,各自为政,与现今的印度这个国家并不是一回事 。
由于伊斯兰教入侵,佛教在印度彻底灭亡 。现代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藏传佛教近现代反传过去的,但是这个人群人数相当少,另一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贱民领袖安培德卡尔组织的反对种姓制度的政治活动,他组织了数十万贱民脱离印度教改信佛教活动 。据统计,印度目前大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 。相对于印度近14亿人口而言,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种姓制度确实与其理念不合 。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不丹等,就没有种姓制度 。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 。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穆鲁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
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