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之中,有两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是文种,一个是范蠡 。
在笔者看来在对吴战争的一系列决策之中,文种的作用要高于范蠡 。因为就是有了文种一开始一系列的谋划,才有越王勾践后来的“卧薪尝胆”,而后范蠡开始在暗中实行文种的战略决策,先去说动吴王夫差留勾践一条命 。
接着范蠡又屡屡劝说勾践,并以类似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理由陪着勾践走完了数年的奴隶生涯 。并在这之后帮助越国富国强兵,最主要的是除掉了伍子胥这个阻挡越国复仇的最大敌人 。
但是灭吴之后的两人下场结局不同,文种被勾践猜忌而自杀,勾践在给文种留下了:“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的绝情话语后逼得文种自杀 。
范蠡最后却功成身退,成为了后来的商界传奇,那么为什么同为灭吴的两大功臣,最后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今天我们来试着剖析两人来解读答案:
虽然文种某一程度上其谋略要高于范蠡,但是在对帝王心性的揣摩方面文种是比之范蠡有所不及的 。
这从伍子胥被杀一事之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范蠡的谋划之下,为什么伍子胥会被吴王夫差所猜忌?还不是因为君王之心深不可测,这从侧面就可以印证范蠡深谙这种权谋之术,而且范蠡并非当局者迷那种人,在和勾践相处的过程之中,他也对勾践有了一个很清楚的认识 。
因此在灭吴成功之后,看到勾践在庆功宴上对两人的态度范蠡便已知勾践已经开始猜忌他们二人了,所以事后范蠡便向文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警句,可是却并未引起文种的重视,他认为自己功高,勾践应该不会对自己下手 。最终这一点造成了文种的悲剧 。
其实从范蠡之后遨游于商海之中便可以看出他的心性了,范蠡的心性类似于后世的张良 。
他们在辅佐完君王之后就迅速的急流勇退,从此不再插手朝廷事务 。除了是为了保全自己之外,也有可能志不在朝堂 。
但是文种与范蠡不同,他拥有很强的功名心,后来文种因为自恃功高,在越国朝堂也开始渐渐的骄傲起来了,殊不知勾践本来就对他有猜忌之心 。
后来勾践有意打压文种,文种此时才想起来范蠡临走前对他说的话,到此时他才知道勾践的为人 。但是因为眷恋权利,他也不舍得放权,只称病在家同时也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这样做勾践肯定会放过自己 。
可是帝王的猜忌之心本就是一种很难讲的东西,文种本以为此举会保全他的性命,最终还是逃不过勾践的猜忌 。
所以这也是为何勾践只能在吴越之地称霸一时,而并不具备在战国时代称雄的资格,勾践仅仅在灭掉吴国之后便开始骄傲,心性如此便决定了魏国的发展不会长远 。

文章插图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有靠谱回答 。
据说,轩辕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四个人被分封得姓,其中就有姬姓 。黄帝的第十六世孙叫姬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大力发展农业发,部落逐渐强盛 。
姬亶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太伯、虞仲、季历 。
姬亶年老,想把王位传给自己最喜欢的孙子姬昌,姬昌是季历的儿子,而要想让姬昌接班,必须先让季历接班,按照旧制,王位应该长子继承,为此,姬亶闷闷不乐 。
太伯看父亲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犯难,就跟弟弟虞仲商量: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季历,有我俩在,他也不能传啊,要不,咱哥们离家出走吧 。
虞仲:我听哥哥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