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史记》中的游侠具有哪些精神?( 二 )


游侠列传另一名游侠剧孟是商人,虽然没提生意做多大,但是想来也是衣食无忧的 。《史记》记载七国叛乱时周亚夫当太尉,乘坐着驿站的车子,将到洛阳时得到剧孟投靠,高兴地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而不求剧孟相助,我知道他们是无所作为的 。”七国叛乱,太尉得到他就像得到了一个叛乱的国家一样 。说明剧孟的重要 。但是剧孟都做了什么事呢?《史记》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剧孟行大类朱家”,也就是说剧孟也只是收容逃犯仗义疏财 。也就是说其实古代侠客很多其实并不会武功,他们的超能力就是有钱 。
相比于朱家、剧孟,郭解的名气更大一点 。
据《史记·游侠列传》记载,郭解这个人从小就是个不法之徒,经常因为怨恨不快而行凶杀人,这种行为即便在后来年齿渐长后,也丝毫没有改变 。
此外,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私铸钱币、盗挖坟墓等等不法行为多不胜数 。但他很幸运,每次都能够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 。
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为“侠士”,而得到那么多人的崇拜和依附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年龄增大后,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作为,而是转向行侠仗义 。
比如说他姐姐的儿子与别人喝酒的时候,强行灌酒被人刺死后,他姐姐因为他没有替自己的儿子报仇,将尸体丢弃在道上,想以此羞辱他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不分青红皂白,而是搞清楚了缘由,认为自己的外甥被杀,错不在别人而在于自身,就没有找那个人报仇,只是将外甥收尸埋葬 。
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
类似这样的事迹很有不少,比如曾有一个人每次都在他外出或归来时,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因此激怒了他的门客,就有人要杀那个人 。
郭解却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 。”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免除那个人的服役 。那个人因为多次论到自己服役时,没有人找他,感到奇怪,就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 。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 。
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
但是,这样的一位在当时有着众多仰慕者和强大势力的人,最终还是如同他父亲一样,被朝廷抓住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侠士们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朝廷、官府的地位,也严重地扰乱地方的治安和国家的法度,更严重地威胁了普通人的身家性命 。
郭解被灭族并不在于其本人杀人太多,而在于造成的影响恶劣 。郭解虽然收敛了年少时阴险狠毒、为所欲为的个性,但却将这种气质传递给了家人、朋友,以及仰慕他的邑中少年 。一旦有人冒犯了郭解,就有人替郭解出头,明里暗里都会将那人杀死 。这样的人,无论是哪朝的统治者都不会允许他的存在 。小的方面,他扰乱社会治安,使社会陷入了一种仇杀的社会氛围里 。大的方面,谁能保证他不会振臂一呼,聚集人马造反 。郭解被周边的人裹挟着,不自觉得成为了朝廷的大威胁,其下场也就可以预见了 。
当然,以上这些,在司马迁看来,可能都不值得一说 。他在《游侠列传》的最后还是对郭解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于戏,惜哉 。”
总而言之,游侠是一个功于私名,奋与私斗,结党连群,君臣观念薄弱,家庭观念淡薄,只为义气和名气而生存的人群 。回到最初,《韩非子·六反》说道「行剑攻杀,暴傲之民也,而世尊之曰廉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韩非认为,世人所称赞的游侠的品质,正是他们的危害所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