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史记》中的游侠具有哪些精神?

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在人们的印象里,侠客就是一些来无影,去无踪,能飞檐走壁,武功高得没边,还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而不必去负法律责任的人 。
事实上,游侠们的日子远没有那么风光,他们根本就沒有什么绝世武功,也就不具有一袭白衣走天下,到处去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本钱 。
但游侠确实有很多的过人之处,太史公在《史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
太史公首先对放荡不羁,不愿接受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的游侠们提出了批评“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
汉初的大侠朱家就是一个敢于窝藏逃犯的人,他曾资助和藏匿了几百名有本事的逃犯,这其中就有因“一诺千金”而声名远扬的季布 。
但太史公对游侠们的所做所为,还是赞赏多过批评,在指出游侠们“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之后,太史公笔锋一转,如实写道“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承 。”
诚实守信的行为,是人们在正常社会活动中的通行证,也是游侠们最值得称道的品质之一 。
而行为果敢,办事从不拖泥带水的办事作风,也是游侠们典型特征 。
″已诺必承"更是加深了游侠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好感,
"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游侠必须有这样的品行才当得上一个“侠”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对游侠的最基本要求,游侠们为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也是游侠们最让人尊敬的地方 。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
做好事不留名,更不求回报是游侠们的重要美德 。
大侠朱家一生助人无数,却从不望回报,由于资助的人太多,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
朱家身穿打着厚厚补丁的衣服,每顿只吃一道菜,他却从不在意这些,每日还在热于扶危济困,帮助他人 。
游侠们的急公好义,言而有信,果敢决断,不避生死,不求回报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人们学习 。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史记》中的游侠具有哪些精神?

文章插图
谢邀 。
韩非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两句都是讥嘲的话,归结来说就是有害无益,跟当今的白莲花、键盘侠有点类似 。现到如今,游侠湮灭不见,学士却广受人们称道 。先秦时代的游侠因受儒墨两家排斥,记载不详,司马迁对此深感遗憾 。他认为游侠的行为虽然不合法,然而言必行,行必果,承诺别人的事就去认真办好 。为了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常常不吝惜生命 。事后,他们能保持低调,不到处宣扬他们的功德 。个人品质简朴谦让,不同于那些倚仗家财奴役穷人,欺凌孤弱的豪强恶霸,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的 。《史记》中记载了汉代三个游侠朱家、剧孟、郭解的故事 。
《史记》描述“朱家用侠闻”意思就是朱家以侠闻名,那么他都做了什么事呢?他所藏匿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 。说白了,这种行为就是收留逃犯 。孟尝君等人就曾以此闻名 。在《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也是以此闻名,武松打死人就曾在柴进家躲了一年多 。然后风头过了回家才有了景阳冈打虎 。能收留几百号逃犯的朱家明显是个地主,若是武侠小说中那些行走江湖的侠客,显然是养不起这么多逃犯的 。
家里若没有田产,自己吃饭都困难,那断不可能收留这么多人,即便肯定不是同一时间收留几百号逃犯 。但是就算几百号人每天来一个吃两顿就走,一般人家也受不了 。虽然司马迁写他,因为收留和帮助别人导致“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 。意思就是衣服都不穿有花纹的,吃饭只能吃一个菜,出门只能坐牛车 。这确实跟鲜衣怒马的侠客形象比起来算穷酸了,但是比起普通百姓已经是生活的很好了 。他并没有什么武功,所有的侠义行为仅仅是仗义疏财不求回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