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依的是中古音韵 。而音韵学上的中古音,其起始是以隋朝陆法言等人编著的《切韵》作为标志 。所以,又有人将中古音系称为《切韵》音系 。
我一直觉得,《切韵》是部了不起的韵书,其很能体现编者的智慧,尽管此书已佚,但我们从清人陈澧所著的《切韵考》和陆续出土的一些残卷仍可窥视 。特别是发现《切韵序》,其讲述了编《切韵》的起因 。原文太长,加上文言文也不好读,就不附录了,仅译录部分与题目相关的文字 。
在开皇初年的某一日,刘臻等八人一起在陆法言家作客 。酒过数巡后,便讨论起作诗的音韵 。说到前代和当代音调的不同 。并说到了当时的各种韵书如吕静的《韵集》,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韵略》、夏侯泳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周思言的《音韵》的不同和相互矛盾之处 。其后也说到了各地口音的不同,如南方音偏清浅,北方音有很多重音浊音,西北地区把去声读为入声,西南地区将平声读作去声等等 。
酒至微醉,这九人便突发奇想:我们几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能否综合各种方言和元素,进一步讨论,精炼出一个标准 。于是,这部影响深远的韵书诞生了 。
从《切韵序》中所言可见,《切韵》的定音方式并不是单纯记录当时的口音,而是综合了当时的各地口音以及多种元素,经集体讨论拟定 。其本质是一部拟音的韵书,而非字典 。也就是说《切韵》音系,是拟音音系 。
唐初时,因《切韵》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被指定为官韵 。又因为发现隋、唐之间的语音已产生了变化,稍后又在《切韵》的基础上,对一些韵部作了修正,也对一些变得不押韵的汉字进行了重新拟音,编制出《唐韵》 。到宋代又因同一原因,采用同一方式编出《广韵》和在宋末编出《平水韵》,这些韵书都是与《切韵》一脉相承,同属《切韵》音系 。
事实上,今人所用的《平水韵》,也是清代重新修订的版本 。宋代的《平水韵》有107个韵部,清代《佩文韵府》版的《平水韵》为106个韵部 。
最后发两句牢骚 。本来今人编韵书,可依照以上历代的韵书编制方式,传承《切韵》音系,在《平水韵》的基础上,根据今人读音,重新修订一些韵部(如一东、二冬合并),再为一些已变得不押韵的韵字重新拟音,便可编出适应今人的韵书 。这样既传承了传统文化,解决了唐宋诗词的朗读问题,又解决了今人创作的用韵问题 。
但不知何因,当代的新韵的编制者,要推翻传统,另起炉灶 。既不能解决传统诗词的朗读问题,又不能解决当下诗词创作者的困惑 。新韵都推广几十年了,当代诗坛采用新韵的还不到10%,名家更是无一人采用 。为什么编者就不能反思一下,还继续搞了个《中华通韵》 。

文章插图
首先,要纠正这个问题的说法:
1、古代没有普通话?普通话是1955年规定成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古代当然没有普通话,但根据题意理解,说的应该是古代没有通用语言,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普通话之前通用语言是“国语”,再之前是各朝代的“官话”和“雅言”,也就是说,至少自夏朝开始,以国家名义都有规定标准音 。
2、古诗词押韵:根据题意理解,似乎说的是当代诗词押韵是依据普通话,这也是不对的,自古以来,古诗词创作都是依据韵书 。
韵书与同时期的官方通用语言相关,但不完全一致,比如清代诗词创作,主要依照《平水韵》、《词林正韵》等韵书,但这些韵书却与清朝官话相差甚远,清雍正以后,北京官话成为清政府推广的官方语言,而北京官话没有入声,但清朝的诗人们写诗填词却依旧保留入声,比如纳兰容若,他是清朝代表词人,他有一首代表词作叫《忆秦娥·长飘泊》:
- 熬夜守岁的由来 过年为什么要熬夜守岁?
- 红绿灯鱼怎么判断要产卵
- 电大报名需要什么条件
- 假体隆鼻安全吗大概需要多少费用
- 《秦时明月》卫庄失踪后,赤练为什么一直要找他?
- 中医文化宣传 好的中医需要宣传吗?
- 被铁划伤要怎么处理?
- 使用水果减肥必须要知道的内容
- 健康的减肥食物
- 饮食健康减肥,比起窈窕身材更重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