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的老婆 贾雨村是否听过“好了歌”?

凡是读过《好了歌》及《好了歌解》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受:这两首歌太消极、大悲观、太虚无、太厌恶尘世,其立意是劝导人们离尘出家,避开冷漠的红尘,去作神仙 。的确,两首歌宣扬的都是负能量 。不仅如此,结尾还和这个开头呼应,男主角贾宝玉出家为僧了 。难道这种劝世人出世的消极观念就是《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吗?
别说,可能真有人相信 。然而,不管有多少人相信,也不管认同的人多么振振有词,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 。恰恰相反,作者要提倡的实际是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 。
为什么这么说,最直接的根据就是作者借“风月宝鉴"之口所作的声明,要看反面,正面是假语,不要以假为真 。而消极出世的反面正是积极入世 。光说这一点肯定会有人还不信服,那我们就看看《好了歌》本身 。
这首歌里有一个关键的概念,“神仙" 。它的内涵是什么?是不是通常人们传说中的神仙呢?不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已明确给予了否定,“女娲补天已荒唐",说这是“荒唐言",也就是假语 。很明显,神仙一词在《红楼梦》这个特殊的语境中作者已给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虽然作者没有给它下定义,但却告诉了我们这个概念的外延有哪些,我们可据此归纳出它的内涵是什么 。
我们先看主角中的红楼四美,她们在太虚幻境的称呼分别是: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度恨菩提、引愁金女,显然前三个都是神仙的名号,第四个则不是 。这和怡红院的岁寒三友是对应的,松竹梅分别指代湘云、黛玉、妙玉,而宝钗则既不是友又不是神仙,这就将四美分成了两类 。其他被称为神仙的有(略去例句):甄士隐、张道士、刘姥姥、卫若兰、贾惜春、巧姐、凤姐、金钏、四儿、晴雯、元春、秦可卿等一大批人物 。他们都是什么人呢?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时刻不忘自已是一个汉族人,宁死也不背叛华夏 。现在,我们可以概括出“神仙"在书中的特殊内涵了,它就是忠于自己民族的优秀儿女 。与之相反的某些人,为了官位,为了金钱、美女、儿孙,忘了自己的祖宗,“反认他乡是故乡",这种人自然不是什么神仙,而只能是鬼怪、败类,他们明明知道将会遗臭万年,可为了眼前现实利益还是放弃了作神仙,可结局又如何呢!两首歌都分别给出了答案 。
贾雨村就是放弃神仙的人,他不必亲耳听这首歌,道理他全都明白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和“致使枷锁扛"就是他的写照 。

贾雨村的老婆 贾雨村是否听过“好了歌”?

文章插图
谢邀:
甄士隐听过“好了歌"后,随和尚道士归隐而去 。
贾雨村好像没听过"好了歌" 。他就是听了也不去参悟 。他心高气傲一心仕途巴上 。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深刻表达了他渴望飞黄腾达的决心 。
甄士隐先生给资助了他进京的银两,他连夜出发,连当面道谢都来不及……
1、贾雨村没有听过“好了歌”,但是贾雨村的人生经历,却在好了歌中有体现 。听好了歌的人是甄士隐,贾雨村和甄士隐有渊源,这一点容易混淆 。
贾雨村接受过甄士隐的资助,才能去参加考试;甄家丢失的女儿英莲丢失,被拐卖,后被薛潘抢走;贾雨村当上官之后,知道英莲就是当年甄家走丢的女儿,但听了护官符之后,仍就胡乱判案;
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前程,忘恩负义,也就是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真实写照 。
2、好了歌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
女儿丢失、家中失火、岳父又不待见,晚年的甄士隐生活落魄,听着街上的坡脚道人,唱着“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幡然醒悟,并对好了歌做了解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