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赊刀的为什么不来收账 当年赊刀人为什么不来要账?( 二 )


首先呢,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也是今天比较常见的消费模式 。
我们再仔细想想,赊刀人的模式,就是通过前期先免费把刀给你使用,等你觉得好用了,达到一定的收款条件,再收取欠款,这样的合作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任问题,卖方无条件信任买方,然后双方签订一种未来的契约,而其实将来的这笔钱,是比原先的价值要高的 。
这就是做生意的智慧,今天我们经常会看到,简单的比如纸巾,各种餐具,甚至于手机,电视,都会有免费送的,但是免费的前提也需要达成一定的条件,比如领取免费手机电视,是需要缴纳一部分未来的钱的 。
比如各种农村常用的物品,就是通过信息差,与各个地区的地理差异,从而达到消费前置的目的 。
比较低级的赊刀人套路,基本都是小麦不到一块钱一斤,不要钱,或者是猪肉不到多少钱一斤,不要钱,别看这句话,在当时可能看来不太现实,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上通货膨胀诸如此类的事情,往往这些预言都会成真,但是有些赊刀人也不会什么钱都不要,他们会采取两种模式,分为欠款和赊账 。
至于为什么赊刀人不回来要钱,其实赊刀人也是在赌:一般来说,他们不远万里的跑到小村庄里,本身选取的物品都是利润很高的,即便是常规价格出售,也可以赚到钱,如果采用赊欠的模式,价格通常也会翻上10倍,而且一旦达成收款条件,成功收取一件的钱,就能覆盖10件以上的成本,长期来看是稳赚不赔的 。
【以前赊刀的为什么不来收账 当年赊刀人为什么不来要账?】只要赊刀人赚够了钱,有些钱不收也罢,但是也存在有些可变因素,由于赊刀人经常需要在外收账,而且长期跋山涉水,也容易增加发生意外的风险,如果当年的赊刀人不在了,自然也就没人来收欠款了,再加之,收账本来就是一件危险的事,要面对更多复杂的意外情况,久而久之,权衡利弊,有些经验不是特别丰富的赊刀人,也就选择吃哑巴亏了,只收那些能够收得到的 。
其中的道理,只要大家仔细捋一捋,就能够明白了,很多交通成本,才是硬性支出 。
别看赊刀人卖的是菜刀,实际上他们卖的是时间,卖的是未来 。
全面撒网,重点捕捞,这就是赊刀人的策略,不用每一笔欠款都收,但是还能保证自己的合理利润,这其中也蕴藏着做生意的秘密,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借出去的钱其实并不一定见得完全要回来,总有一些坏账,赊刀人自然也明白,有些钱划不来收,自然也就不要了 。
赊刀.剪之事并不荒谬,确有此事 。追其没讨帐的原因,说来可能有人不信,记得此事的人回忆一下,当时记帐的情形和细节,就不难想到为什么不收帐了 。赊刀人就是赊刀人,别神话了 。其实他们很笨,笨得他们将刀赊出去后,自己因身体原因或是年长原因无法亲自去赊帐的地方追讨,下代人又不知赊帐的具体地方,只有名字到哪去讨?
30多年前我们屯来了个人,送什么我忘了,不要钱,说等玉米一块钱一斤来要钱,后来回老家问了下这事,老人说真来了,又送给屯里人东西,没要钱,说等这儿楼房涨到10000一平的时候来要钱,现在这楼房3000多一平 。
八十年代初,有两个赊剪刀的中年人,说等稻谷能卖到一百块一担(一百斤)时不上来收钱,当时我母亲也赊了一把剪刀,并在收帐薄上写下了我父亲名字 。几十年过去了,稻谷现都一百二十块一担,也不见赊剪刀的人来收帐了 。
我们这来过神秘赊刀人,赊刀说是玉米达到1块钱时来收钱,那时候玉米才两三毛钱,谁也不信玉米会涨到1块钱,但现在头两年到1块钱了也没见过来收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