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底层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能穿上飘飘欲仙的汉服吗?布料是怎么解决的?

古代底层的百姓要是敢穿我们现在在什么汉服活动上见到的汉服(哪怕他有钱买),是会直接被拉去砍头的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冠幅制度自周朝以来,就非常严格,按人的身份等级你该穿什么,用什么样的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一旦逾越,将是弥天大罪 。
那这些具体体现是怎么样的呢?由于每个朝代都有差异,所以就拿明朝的冠服制度做个例子吧 。
当初朱元璋制定《明会典》的时候,就按“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规定制定了明朝的冠服制度 。以男性为例,平民男性只得是短衣(既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戴小帽和网巾 。等级再上一级就是读书人了,比如说秀才,举人这种有点功名的,或者士大夫的便装,他们就可以穿直裰或曳撒(长挂子),头戴巾(方形软帽) 。而再上一层,各级官员,王侯则都有分属自己品阶的官服,朝服 。而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所见的汉服,也就是什么汉服周、汉服节上看到的,那要是放到古代,绝大多数都是王侯贵族级别的人才有资格穿的 。
男生还好,一般颜色都不会太复杂 。但是女孩子穿衣服么总是喜欢颜色鲜艳好看的咯 。但是对不起,古代的老百姓,并不是你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就可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发 。《明会典》明文规定:
贵族女装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平民女服只得使用紫色、绿色和桃红色等浅淡颜色,明黄、鸦青、大红一律禁用 。
不仅颜色,布料上也有限制,比如说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平民则可以使用紬纱和绢布,贵族就是丝绸 。
所以你在什么汉服周上看到的,都是行走的人民币,古代的贵族,那才是最实在的 。

古代的底层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能穿上飘飘欲仙的汉服吗?布料是怎么解决的?

文章插图
我国古代一直是一个等级社会 。
你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穿着长袖阔带的服装,只有官宦人家及富户人家才穿得起 。下层老百姓不可能穿着电视剧里那种长袖阔带的衣服,他一般也就上身穿着上衣,下身穿着裤子,不然怎么在田间劳作?
而且有些衣服也不是一般百姓可以随便乱穿的,如官服和生员服 。甚至在明代初年不同的职业就得穿不同的款式颜色的衣服!
至于布料:有葛麻(诗经里就有葛这个词),苧麻,麻类制衣前要捣(如李白有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高级的衣服布料就用丝绸 。棉花大约在明代才由海南岛传入大陆 。
我是万方,和工友一样,也是一个工仔,说我们的辛酸,道我们的梦想,赞我关注我!
中国古代,汉族的底层百姓当然穿的也是汉服,只不过不会像现在那样华美 。
说句题外话,有些反对汉服的人说,古代老百姓可不能穿这样的华美衣服,只有千金小姐和有功名的男子才有条件穿,虽然这是事实,但这也不是反对汉服的理由 。现在世界各地还保留传统服饰的民族,特别是在节庆、祭祀等重要时令、场合穿的衣服,也都只能是他们古代贵族可以穿的 。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现在他们平时所穿的和服和韩服,都是非常名贵的,价格高昂,在古代,他们的底层老百姓比我们穿的破旧多了 。
在中国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相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来形容老百姓,柳永柳三变,因为开始一直没考上功名,自称“白衣卿相”;而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 。
在古代,地位不同,衣服的颜色、布料也是有差别的 。比如黄色便是皇帝的专用色,这就是“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 。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 。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 。所以时人便以“红得发紫”来代替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