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实施校长陪餐制,发挥校长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
校长陪餐,无疑给广大中小学敲响警钟,也给学生和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迈进的重要一步 。
况且,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餐饮问题本就是分内之事,让校长陪餐实际上是使自己监督自己 。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比任何人都更加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安全,健康状况,只有为家长赋权,发挥他们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饮食的安全隐患,打造干净卫生的就餐管环境 。
校长陪餐制,既在餐更在陪,要在亲口尝一尝的基础上,履行好对饭菜质地数量滋味等检查督导记录责任,校长的陪餐责任不能仅限于末端的吃,还应延伸到后厨的做,乃至采购储存加工供应等诸多环节 。
校长陪餐不失为联系学生,了解学生的途径,饭菜质量不仅关乎校园食品安全,也关乎学生成长和营养均衡,由于成年人和青少年的饮食习惯,营养需求未必完全相同,因此,校长陪餐还应从孩子成长的需要出发,多听听他们的呼声 。甚至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健康需要,营养科学等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懂得营养知识和饮食科学,这对矫正学生偏食和浪费的不良习惯,也有助益 。
学校里的伙食一直是一个让学生们在关注的事情 。与其说关注,其实不如说是“吐槽” 。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帖子,内容不少都是来自于学校的学生们对于食堂的各种爆料,也包括各式各样的调侃,其始作俑者,其实都逃不脱学校食堂的饭菜引发出来的不满 。
让学校领导每个月在食堂陪餐,而且是每个月一次,这个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是,说起来,治标要治本,学校领导本身就是要抓学校管理,食堂也属于管理的范围之一,对于学生的餐饮来说,这还是一件大事 。校领导或许不太经常在食堂里吃饭,或者是基本上从来不去食堂用餐,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体会”一下用餐环境和餐品的实际情况,这倒是一个新办法 。
但要说明的是,办法归办法,规定归规定,真正要实际操作起来,或许还是有不少漏洞可以钻 。比如,学校领导要去就餐的时候,食堂是否在这个时候可以提前变换花样,可以把饭菜弄得好一些,从而能够临时取得校领导的“欢心”?毕竟,每一个才有一次的校领导“莅临”用餐,对付过去并非是什么难事 。这样一来,本来是要让校领导真正能够体察到食堂的实际情况,反而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个“偷天换日”,这岂非是辜负了原有的愿望?
学校的管理包括食堂管理本来就应该是环形和富有逻辑性的,与其让校领导去搞一下每个月一次的食堂用餐这种硬性规定,不如把问题的反馈机制和改进机制真正能够发挥出来,比如建立一个学生反馈机制,让学生代表们能够把实际情况反映到校方那里去,比如在食堂的采购与饭菜质量监督上面,学校是否应该有更多的作为?是否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
【校长陪餐制,是如何“陪”好学生餐的?】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管理这件事其实就是要看是否用心,是否能够真正听一下来自师生们的意见,形成良好的问题反馈机制,这才是治本之道,规定校领导按时去体察食堂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要真正能够发挥管理和责任的制度性建设与保障,让“管理”不再成为老大难 。
综合来说,近些年国家主推的校园教师或者教职工“陪餐制度”能发挥教职工在校园领域更全面的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