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青海建筑文化特色

青海和几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交汇的同时 , 与自己当地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 融合 。这些因素形成了青海文化的多元性 。这种多民族的表现之一就体现在住宅的方面 , 在建筑风格各民族吸取其他的优点融合到自己的特点中来 , 最终形成青海特色建筑 。
【传统的青海建筑文化特色】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 , 其中包括汉、藏、土、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名族 , 但是汉、藏、回族的传统和文化艺术对她的文化艺术以及建筑特色影响最深 , 在各民族间又经过相互学习、吸收、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 。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 , 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建筑之中 。
牧区住居“帐房”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绿草丛生的广阔牧场 , 自古以来多以牧为生 。牧民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 采取了一种容易搬迁、能避风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帐房” 。
“帐房”是藏族牧民一种古老的住居形式 。帐房的平面多为方形 , 用木棍做支架 , 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 。中间开口 , 用以采光和排气 , 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较矮帐内最重要部分是灶 , 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藏族人民的习俗是在灶正后方供佛像 。帐房陈设简朴 , 地上铺羊皮或毛毡 , 以供坐卧 。
青南民居“碉房”、“碉院”
在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 , 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 , 大都建在背风向阳 , 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 。为石木作 , 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 , 外形坚实、稳重、粗犷 , 其形似碉楼 , 一般称为“碉房” 。碉房底层布置牛、羊圈和杂用房 , 楼上住人 , 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麦场、晾晒柴草及作户外活动之处 。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 , 碉塔式碉房 , 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 , 个别有四层 , 四周高墙封闭 , 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 , 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 , 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
农业区民居“庄窠”
庄窠是青海农村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 。它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 , 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 , 用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庄墙 , 包围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 。除了唯一的大门之外 , 庄墙无其他开洞 , 庄墙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种用房 , 一般以一堂两室的三间为一基本单元 , 布置在正中 , 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 。
庄窠“以平房居多 , 具有中国一般民居的特点 , 极少数是平楼结合的 , 平顶屋面 , 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压光 , 屋面坡度平缓 , 不易被雨水冲刷 , 晴日可在屋顶上晾晒东西 , 也是户外活动场所 。但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 土墙面感到粗犷闭塞 , 外形简单、朴实 。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 , 寺院遍及各地 , 历史悠久 , 保存时间也较长 , 是青海地方建筑较广泛 , 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并以独特的风格 , 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而着名于世 。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 , 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 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