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弹劾权贵”为己任的“清流派”真的是晚清政局一股清流吗?

所谓清流不过是“平时束手谈心性,临危一死谢君王”的书生而已,说起来各个是铮铮铁骨,忠臣死谏,做起来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
简单举一个例子,拿甲午海战来说吧 。1894年,中日在朝鲜冲突,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都认为此时“列强环伺,国内疲敝”不能再生事端,况且以当时日本的实力“可勘一战”,都主张接受双方同时撤兵,承认朝鲜为共同藩属 。但清流张謇、翁同龢不断鼓吹中国国力胜于日本,圣上贤于日本,不能对小小日本妥协 。年轻的光绪哪里受得了这种捧,才仓促命淮军主力增援朝鲜,但当时一切后勤准备都没能满足前线需要 。所以,平壤战役才进行一天,城内的清军竟然没有弹药了,叶志超不得已才从平壤突围撤到鸭绿江岸,等待补给 。这成了清流嘴里“叶志超狂奔500里”,攻击李鸿章的把柄 。
其次,威海卫战斗进行的激烈 。山东巡抚李秉衡作为清流之一,迟迟没有增援 。更可恨的是此时,还不断弹劾李鸿章军在山东强征民财民力 。这是国战,又不是李鸿章后院打架,打架袖手旁观,还拍手叫好 。威海卫失守,日军调转威海卫岸炮,炮击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李秉衡甚至都没有从背后袭扰一下,坐视北洋海军被炮火压制,鱼雷封锁,成为瓮中之鳖 。
最后,说说翁同龢 。翁本人可说是最大的清流了,做了两代帝师又掌管财政,对晚清政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翁本人对新事物一无所知,对海军一无所知,还固执的觉得北洋海军足够强大,不断的驳回北洋海军的采购申请,宁愿在皇帝大婚,太后寿辰这种面子项目上花费几百万两银子,就驳回北洋海军六十万的申请 。不给钱也就罢了,还不断的想把北洋海军推上战场 。战败后,又一脸的民族正义,不能将中华的土地割给日本,什么自己愿意毁家纾难与日再战 。李鸿章上书说:“哥,你这么在行,你来主持对日问题吧”,翁又各种推诿拒绝 。最后还是李鸿章来跟日本谈判,可惜的是密电被日本破译,日本牢牢把握中国底线,李鸿章在日本受尽屈辱 。发誓此生再也不踏足日本,甚至从美国返航经过日本换船,也是在两船之间架一个木板走过去 。
其实这些清流跟我们今天的愤青差不多,整天指手画脚,真正到他们自己上的时候尽是丢人现眼 。对他们我只想说,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有比你专业的人来处理,用不着你哔哔,专业人士比你清楚该干什么 。

以“弹劾权贵”为己任的“清流派”真的是晚清政局一股清流吗?

文章插图
晚清清流派是清朝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清流”原喻指德行高洁、勇于言事,有名望的士大夫 。晚清清流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军机大臣李鸿藻因为军机处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到力单势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声势,这些“台谏词垣”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时有“清流党”之称 。
清流派曾繁衍为前后两代 。前清流多北方人,称“北派”;后清流多南方人,称“南派” 。前清流要求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和兴修水利,尤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 。在沙俄觊觎中国西北地区,日本侵略朝鲜、琉球以及法国侵略越南等问题上,都提出强硬主张,反对妥协 。虽有好为空言、不识时务的一面,但与守旧的顽固派不同 。慈禧太后对前清流暗中放任,间或利用其奏章博取广开言路的名声,达到抑制权臣的目的 。后清流主要表现为一个开明爱国的集团 。其中以文廷式、志锐、张謇为骨干,坚决主张抵抗日本侵略并反对当时弊政 。当然,后清流也有好纸上谈兵的弱点 。在甲午战争期间,张謇、沈曾植、丁立钧等人对西方列强抱有过幻想,提出“联英伐倭”的主张 。这些反映出该派的阶级局限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