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前一句是讲一个人要好好读书习文的态度,后一句言明了一个人在行事立言时做人的准则 。两句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值得践行 。《进学解》又名《劝学解》,它是韩愈以假托向学生的训语方式,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愤慨与不满 。大家都知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此篇文章中,具体摘录部分如下示: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悔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县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抺,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
原来韩愈写就《劝学解》,不仅局限于警醒世人的,更主要的是自身经历过程中的真实反映 。其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一句推己及人的哲理性名句 。
韩愈小时候命苦,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由其哥哥韩会扶养成人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十五岁时,哥哥也因病而去,后来就跟着嫂子避居到了江南宣州 。可以这么说,韩愈一直处在战乱纷争和颠簸流离之中,但他始终意志不消沉,读书学习更加勤奋了,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对待这两句名言,作为当今时代的我们,必须要学习韩愈的治学和修德精神,努力做到:老老实实治学,清清白白做人 。
此两句话的本义是这样的: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由于因循随意而毁灭 。
试想一下,事实中确实如此 。古往今来,那一个成功者或失败者无不在佐证这个道理 。
失败者《伤仲永》:金溪县的方仲永,祖辈们世代农耕,家中没有纸、墨、笔、砚等书写工具 。仲永五岁时,有一天忽然找父亲要这些东西,父亲惊奇并从邻居家借来工具给他 。他即刻赋诗四句还注上了自己的名字,寓意为赡养父母、搞好同族之人关系的内容 。就这样,他按物作诗,不多久便名传乡野至县中,其中有不少人花钱请他去作诗 。
父亲略加寻思,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便不事农耕,整天带着他在县内四处游荡,替人作诗转钱 。因为没有时间学习或补充知识的机会,在他十二、三岁时所作的诗就大不如从前了 。又过了七年,他终于“江郎才尽”,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
成功者“锥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一开始就雄心勃勃,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结果因为自己文化浅、学问低,跑了不少地方都没有人重用他 。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常常深读到夜里 。有一天,他困倦不已,在打盹时碰到桌子上一把锥子把胳膀给刺了一下,从而惊醒并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
从此以后,每次一遇到昏昏欲睡的情况下,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弄得鲜血直流 。就这样,他用“锥刺股”这种特殊方式将睡意驱除而顽强学习,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
故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问、品行的精疏成败,关键在“勤”还是“嬉”,是“思”还是“随” 。

文章插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的一句话 。当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书 。
唐代韩愈在讲学(网络图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是:学业因勤奋而精进,因嬉戏散漫而荒废;德行于深思反省而日渐有成,因放任自流而失范 。这是当时韩愈与学生问答,针对着学生的提问而回答的 。的确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
- 异地校区面临被“清理”危险,哈工大、北交大威海校区何去何从?
- 鲁迅少年时的玩伴“闰土”晚年因没钱治病逝世,子女后代如何?
- “夜猫族”4招偷偷瘦回来
- 怎样成为“S”女人
- “指点”美丽按摩减肥心经
- 办公室七大“隐形”瘦身运动
- 下“狠招”减肥的秘诀
- 善良的背后电视连续剧主要演员 体现“善良”的电视剧有哪些?
- 酸奶条图片 哪家卖的“酸奶条”比较正宗?
- “王健林被造谣去世”为何大家都是看到辟谣才知道造谣这件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