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二 )


唐中宗时首创大学士,此后唐朝先后设有弘文馆(修文馆、昭文馆)大学士、集贤院(集贤殿)大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全部都是宰相兼任 。宋朝延续这个传统,由宰相兼任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后来还设立了观文殿大学士、崇政殿大学士用来授予退休的宰相,以示优待 。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独揽朝政,但因为工作量巨大,不得不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级都为正五品 。但除了文华殿大学士类似唐宋的学士之外,其他都是类似于秘书,与前朝的宰相大学士有区别,所以到了建文帝即位后一度将这些大学士改称学士 。

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文章插图
(内阁大学士解缙)
直到朱棣靖难之役夺取江山后,在文渊阁设内阁,征召解缙等名士入阁,内阁成员称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的纯秘书性质,权力大有提升,但品级依然不高,正五品 。此后,大学士地位逐渐提升,最后由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兼任六部尚书(正二品) 。大学士们正式成为了一二品大员 。内阁拥有票拟权,也就是代皇帝起草诏书的权力,内阁大学士之首称为首辅,虽然权力上与前朝的宰相还有差距(宦官掌朱批),但已经接近宰相 。明朝大学士后期确定满员为六人,共“四殿”、“两阁” 。也就是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
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文章插图
(傅恒为乾隆改制后唯一授予的保和殿大学士)
清代延续明朝的内阁设置,不过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改建极殿为保和殿 。乾隆年间又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都为正一品 。不过,乾隆再改制后只将保和殿大学士授予过傅恒一人,傅恒死后,此职空缺,所以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文官之首 。而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往往只设一个,最后形成二殿二阁格局 。另外,乾隆又规定增设协办大学士(从一品)两名 。
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文章插图
(和珅,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不过,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没有内阁的作用 。早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中期开始有军机处,军机大臣才是真实掌握权力的 。而内阁大学士是给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一个尊崇的地位 。如果军机大臣兼领大学士,那就被称作“真宰相”,权力地位都有了 。
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文章插图

(晚清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

最后多说一句,清代乾隆之后,由于保和殿大学士空缺,通常文华殿大学士为群臣之首,但由于清朝旗人地位高于汉人,所以同治十三年文华殿大学士瑞麟(旗人)去世,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递补文华殿大学士,文祥递补为武英殿大学士,文祥死后宝鋆继任武英殿大学士 。文祥宝鋆都是旗人,所以也出现在部分场合,文祥宝鋆排名在李鸿章之前的情况 。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 。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从制度上讲,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 。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