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大学士是什么级别?( 四 )


明代翰林院官员具有两重意义:其一,作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 。内阁成员称大学士,因而内阁与翰林院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阁的由来 。自明宪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不但内阁,就连六部长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 。据《明史·职官志二》载:“其在六部,自成化时,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 。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六部皆然),侍郎则兼侍读、侍讲学士 。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则带侍讲、侍读学士以至于编修、检讨等衔)” 。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因此,这些官名均已废除 。事实上连这些官的职务也废除了,有时不过作为装点门面而已 。
内阁大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正一品 。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大学士 。满人与汉人各两名 。大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 。事实上,内阁大学士有票拟之权,可说是清朝的实际宰相 。相权废止后,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每天要处理大量政事,为保证君权不至于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从翰林院等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批阅奏章,充当顾问 。明成祖朱棣又准许阁臣参予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百官 。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 。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 。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一切朝政皆归其调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一代一代的积累,明中叶以后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了,首辅已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内阁则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 。但首辅的地位经常受到专权宦官的挑战 。首辅毕竟不是合法的宰相 。明中期朝政的混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
内阁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从二品 。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学士 。在数量上,内阁学士中,满人六人,而汉人则四名 。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 。数量达到几十人之多 。
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 。《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 。”《礼仪·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唐著名学者孔颖达对此注:“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庠、序以及大学、小学,均为古代贵族子弟读书场所,相当汉以后的太学,西晋以后的国子学 。可见,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
魏晋以后,学士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如南北朝著名诗人庚信、徐陵曾作梁武帝东宫学士,专陪皇帝吟诗作赋,写了大量绮艳靡丽的宫体诗 。当时学士无定员,无品序,无定名,有的深受皇帝宠信,有的则地位低下,甚至备受欺凌 。尽管他们的地位、职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学士必须是博学多识或专精一门学问的人 。
唐朝设置了学士院,奉旨起草诏命,学士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学士甚至可以参与朝政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十八人为学士,共议天下大事 。玄宗、德宗时设翰林院、学士院 。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常以博学多才、有极高文学造诣的学者充任 。著名浪漫派诗人李白就曾作过翰林学士 。唐以后,除翰林院设学士外,还以殿、阁、馆之名命名学士,其中观文殿学士最为荣贵,须曾任宰相者才得授予 。唐以后还置大学士,为殿、阁、馆学士之首 。到了清朝,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官拜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这些大学士参赞朝政,表率百官,甚至官至宰相,为此在公私礼节上人们都不直称其名,而以“中堂”尊称 。无论学士还是大学士,都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才能担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