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三长说 史才三长与史学三要指的是什么?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
“史学三长”指的史才、史学、史识 。
这个观点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其史学著作《史通》中提出的 。
所谓史才,是指对史料的搜集、鉴别和组织能力,叙事载言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 。
所谓史学,是指对史料、对历史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比如要求史家应熟知著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等 。
所谓史识,是指有自己对历史和史书编撰的独立的见解和观点,以及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品质和献身精神 。
“三长论”指的是史学家的知识结构,是史学家能否胜任其研究和编史工作 。而在才、学、识三长中,又以史识为灵魂 。
“史学三要”指的是义、事、文 。
清代学者章学诚看来,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三者之中以“义”为主,而“事”与“文”则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 。“义”是史家主观的见解,而撰写史籍是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遵照的,关于二者如何得到统一,章学诚说:“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
所谓史德,即指著史家应当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这是“欲为良史”的基本条件 。
史才三长与史学三要,是一个传统史学家必备的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扩展,也有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也有了深化,因此,需要全新的视野和知识结构,也需要科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武装 。

史学三长说 史才三长与史学三要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谢谢邀请 。
“史才三长”出自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著名史学观点中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
“史学三要”,指的是义、事和文,为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中提出: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指著史的文笔 。
感谢邀请!
"史才三长"即学、才、识,这是刘知己在<<史通>>中所提出的史家应当具备的三种基本要素 。
"学",是指史家应该掌握广播的知识,特别是要占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才",是指史家驾驭文献资料的能力和进行文字文字表述的能力;"识",是指史家应当具有对历史独立的见解与观点和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坚贞品质与献身精神 。
“史学三要”指的是义、事和文,为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中提出:
“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指著史的文笔 。在章学诚看来,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三者之中以“义”为主,而“事”与“文”则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 。“义"是史家主观的见解,而撰写史籍是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遵照的,关于二者如何得到统一,章学诚说:“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所谓心术,就是史家应当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这是“欲为良史”的基本条件 。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唐代大史家刘知几提出“史学三长论”的观点,认为史家须具备三个条件:“才、学、识”,而其中又以史识为灵魂 。
换言之,以旅美作家林达的通俗表达即是:“记录和呈现历史当然是重要的,而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能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