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时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时辰安排作息

古人没有时钟,但很早就能划分时间 。根据商朝甲骨文,早在殷商时代,古人就把一天划分为四个时段,分别是“旦”“午”“昏”“夜” 。

古人没有时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时辰安排作息

文章插图
那古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时间呢?说来简单,就是看太阳的影子,用日影来判断时辰 。
古人没有时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时辰安排作息

文章插图
一开始的时候,古人观察自然物的影子,比如高山、树木、房屋等等 。后来干脆专门竖一根杆子,把杆子在地上的影子用标尺标出来,以此来判断时间 。
这个杆子叫作“表”——没错就是现在用的手表的“表”字,我们现在用的表,名称就是从这里来的;而表在地面的投影,叫作“影” 。这种观测日影的方式,叫作“立竿测影” 。
古代的这个“表”,有很多用途,除了可以看时间以外,还可以通过日影的长短和方向变化,来辨析方位、定节气、划分四季等等 。而这些在古代都跟权力紧密相连,有很强的政zhi色彩,有专门的官职来负责 。
立竿测影是一项非常庄重、严肃的活动 。后面人们慢慢在“表”上刻上图腾,赋予特殊意义,这就是“华表”,后来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
古代“表”看时间的功能,后期逐步分离出来,并有了专用的工具,这就是日晷 。
【古人没有时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时辰安排作息】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明清日晷是在西周圭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 。
它由晷针和晷盘两个部分构成 。晷盘两面刻着时刻,中间装有一根垂直于晷盘的铁制指针 。根据指针在晷盘上移动的投影,来确定时间 。
指针的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与地轴平行;而晷盘则与赤道平行 。
每年春分之后,看晷盘正面的投影;秋分以后,看晷盘背面的投影 。这是因为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太阳视运动轨道在北半球,晷针投影在晷盘正面 。而在秋分到春分的冬半年,太阳视运动轨道在南半球,晷针投影在晷盘背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