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它凭借着自己的稀有,走向了全世界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漳州南靖、华安、龙岩永定等地区,它产生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末、清代和国民时期,而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土楼皆在永定 。
那么,城市文化中,福建土楼有着怎样的文化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建筑特色:
福建土楼的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俗称“生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
土木结合、外闭内敞、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品类多样、就地取材、构思精巧、聚族而居等是土楼建筑的主要特征 。其独特的建设形式、高超的工程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家庭聚族而居于一楼的均等居住形式,使之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建筑,可谓天下一绝 。
福建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风格,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
福建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因为建筑奇特,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 。
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闽西南这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
土楼布局:
福建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 。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 。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 。
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如永定初溪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福建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
(2)以厅堂为核心 。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 。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 。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楼梯最多的土楼为数极个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