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为何是曼施坦因的巅峰之战?

历史上总有这么一句话 , 叫“时势造英雄” , 借此指代那些历经着时代的剧变、但是依然不为大势所侵袭 , 硬生生地逆转时事 , 终究成就了自己的威名的人 , 比如说 ,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将领 , 冯·曼施坦因 。
曼施坦因之所以是被称之为“时势造英雄”的表率 , 就在于他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成就——带领着10万德国军队 , 在正面战场上击溃了苏联的50万红军 , 硬生生地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拖后了整整两年 , 虽然我们从后世的角度 , 难以把曼施坦因当为英雄 , 但是 , 我们仍然肯定并且惊叹于他的战绩 , 今天 , 我们也来解析一下当年的那场战争 。
哈尔科夫 , 一个不知名的城市 , 但是因为它是乌克兰的交通枢纽所在 , 而且还占据了乌克兰绝大多数的矿藏 , 因此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 本不知名的哈尔科夫却爆发了多次大型的战役 ,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
1943年的1月份 ,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最为如火如荼的时刻 , 最为人所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便是发生在这个月 。结局无疑是美好的 , 以苏联红军为首的和平联军直接把奉行纳粹主义的德国军队给打了个落花流水 , 进而使得德军的整个东部战线出现不可弥补的缺漏 , 当是时 , 全世界的人民都仿佛能够看到和平即将到来了 。
彼时 , 为了最大化胜利的效果 , 苏联方面组织了西南突击军团 , 一路从库尔斯克出发 , 想要直达哈尔科夫 , 把顿巴斯地区的德国军队全部击溃 。当时已经取得了优势的苏联却是无可匹敌 , 接连攻克了意大利和匈牙利 , 打穿了整一条西南战线 , 剑指哈尔科夫 。
可是 , 当时的苏联红军并没有想到 , 他们的行动全是在曼施坦因的计划之内 。
在曼施坦因的设想中 , 当时的德国方面的军队不足八万 , 而对手的苏联红军确有五十万的兵力 , 在这种强大的兵力差距下 , 正面的对抗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 。想要取胜 , 只有两种方法 , 而且这两种方法还必须同时去推进 , 一则是削减苏联红军的战斗力 , 二则是增强德国军队的力量 。
曼施坦因分道而行 , 首先 , 他从库尔斯克开始就有意地在控制战争的进程 , 乃至之后的意大利和匈牙利 , 德国军队虽然都赋予了极顽强的对抗 , 但是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默契 , 那种默契就是对时间的把控 , 他们有意的抵抗以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 , 而掐准时间的“失败”与撤退 , 就是为了把苏联红军的战线拉长了 , 这也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 。
虽然苏联红军有着五十万的兵力 , 但是如果一味的沉迷于胜利带来的狂妄 , 他们就会盲目拉长战线 , 而一旦战线真的超出了他们的理想范畴 , 那么 , 五十万的军队以及失去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了 , 因为哪怕五十万战士也无法完美地覆盖那跨越了整个西南地区的战线 。
此外 , 战线的拉长还有一个缺点 , 那便是苏联红军的供给线会被动的拉长 , 导致无法有效的支援战争 , 甚至于 , 原本巩固的供给线会被德军轻易地击毁 , 从而断掉苏联的持续供给链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