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

我们都知道在青海省分布着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青海的各个民族也逐步形成了本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但从饮食方面看,各个民族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差异是青海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青海的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吧 。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 。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 。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 。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酿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 。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 。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 。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 。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 。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 。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 。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 。以剽悍豪爽着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 。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 。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 。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 。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 。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 。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 。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 。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 。
【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 。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 。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 。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 。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 。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 。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 。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 。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