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不光物源辽阔 , 传统戏曲文化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辰河戏是湖南大戏曲之一 , 它流行的地方甚广 , 它的形成是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 。它的主要特色是当地的语言 , 及民歌号子和宗教音乐相结合 。
本期的湖南文化为您带来湖南的戏曲辰河戏 , 一起来看看吧 。
辰河戏是湖南地方戏曲大戏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沅水中、上游的广大地域 , 包括怀化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以及贵州省的铜仁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四川省的酉阳、秀山 , 湖北省的来凤、咸丰等县 。
辰河戏剧种的形成 , 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发展 。明王朝建立之初 , 不少江西移民来到辰河地域开垦荒地 , 经营新区 。迁徙、劳作、经营之时 , 也将当地的戏曲声腔弋阳腔 , 带到了新的家园 。弋阳腔传入辰河地域之后 , 与当地语言、民歌、号子、傩腔以及宗教音乐结合 , 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辰河高腔 。
早期的辰河高腔 , 多演唱连台本戏《目连》 , 这种艺术传统 , 一直保留到本世纪40年代 。在辰河高腔的形成过程中 , 青阳腔也有一定作用 , 《金盆捞月》等早期青阳腔剧目 , 至今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剧目中 。清乾隆、嘉庆年间 , 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动 , 已极为盛行 。各种祭祀酬神活动中 , 演唱辰河高腔戏 , 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 。这一时期 , 沅水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缅甸、老挝等国往来的交通要道 , 外事交往中 , 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动 。
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镇盛行的同时 , 也向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区 , 以及周边的苗区、侗区 , 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 。在演出形式方面 , 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 , 还有矮台班木偶演出 。
“矮台班”多由半职业艺人组成 , 剧目、音乐、排场与高台班相同 。有时两种演出形式还同时在民间的祭祀娱乐活动中出现 。“打围鼓” , 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 。城乡间喜唱辰河高腔的人们 , 在邻家喜庆之日 , 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戏 , 不化妆 。当时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 , 都喜欢参加这种演出活动 。
【湖南特色戏曲文化:辰河戏】辰河戏中 , 还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 。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 。大约在明代中期 , 昆山腔传入辰河地域 。辰河低腔在唱腔上与昆腔大同小异 。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 , 而低腔用唢呐伴奏 。清道光、咸丰后 , 洪江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口岸 , 会馆林立 , 戏班云集 。
同治光绪年间 , 荆河弹腔艺人周双福、周松贵兄弟先后来到洪江 , 参加辰河戏班的演出 , 为辰河戏带来了弹腔艺术 , 不少辰河艺人赶来学艺 。另外 , 毗连地区祁剧的影响 , 也促进了辰河弹腔的形成 。自此 , 辰河戏逐步发展成为以高腔为主 , 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 。
民国年间 , 辰河戏艺人生活困苦 , 至本世纪40年代 , 辰河戏班散班者甚多 , 辰河戏走向衰落 。新中国建立之后 , 辰河戏恢复了生机 , 建立了一批职业剧团 , 民间的业余剧团多达200多个 。党和政府重视对这一古老剧种艺术遗产的挖掘和整理 , 一批有特色的剧目重新搬上舞台 。经过整理改编的辰河高腔《破窑记》和《李慧娘》二剧 , 曾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 。80年代以来 , 又举行了辰河戏教学演出 , 挽救和继承传统艺术 , 湖南省艺术学校还开设了辰河戏科 , 辰河戏有了培养人才的专门学校 。
- 特色鲜明的青海饮食文化
- 日本十大护肤品牌?
- 台州特色小镇,你知道几个?
- 各具特色的南京传统建筑
- 岳阳是哪个省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属国本吗
- 探析重庆建筑特色与风格
- 湖南中元节习俗的特色
- 泉州花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
- 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