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弦子腔文化

陕西弦子腔流传于山西民间的国家文化遗产 , 弦子腔是陕西人民通过皮影戏将它改造完善 , 再加上长时间的磨砺才创造出来 。陕西弦子腔和中国的戏剧一样 , 都体现了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的历史 。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
本期的陕西文化带你走进山西弦子腔的文化 ,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 , 弦子腔唱腔板式齐全 , 既有喜悦类型的“平腔” , 又有悲苦类型的“苦腔” , 还有号子“喊腔” 。唱腔以上下句为基础 , 依不同板式而变化 , 
表现戏剧冲突 。板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慢曲在前 , 中曲次之 , 急曲在后 , 一头一尾往往是散板起 , 散板收 。唱腔音域C-A2 , 仅在喊腔号子中出现有C3 , 一般用假嗓子唱出 。其它板式基本未见“4”、“7”两音 。弦子腔音乐属于五声宫调式 , 含有大三度和小六度 , “1、3、5、6”是稳定的骨干音 , 八度大跳跃、连续切分音及复调性是其音乐的特色 。传统弦子腔表演 , 用真腔大嗓演唱 , 无男女腔之分 , 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结合 , 俗称“老配少” , 并夹杂念白 。
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 , 每种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 , 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头曲、唱腔、过门、转板和落板构成 , 一般唱腔的倒数第二句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 , 称“丢腔” , “丢腔”之后 , 有帮腔喊唱 , 即“呐号子” , “呐号子”分“平腔号子”、“苦腔号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种 。号子喊起来 , 声音嘹亮悦耳 , 烘托性强 , 具有突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显示出浓郁的乡野风情 。
传统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戏为主要表现形式 。“玩子班”坐唱式则不加表演;现代弦子腔保留其调式特点 , 丰富了伴奏音乐 , 使弦子戏更加完美 。丰富的调式使弦子腔宜于表现各种题材的大小剧目 , 仅传统剧目就有八百多个 , 非一般小戏剧种所能及 。
平利弦子腔 , 又名弦子戏 , 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 , 音乐属板腔体 。自清嘉庆年间产生以来 , 以平利县为中心 , 活动在安康、旬阳、岚皋、镇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区 , 保存剧目八百多个 。
弦子腔的发展演变 , 经历了三个阶段:嘉庆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阶段 , 公元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 , 平利女娲山下水田河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 , 在皮影戏的基础上 , 首创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鸣箱 , 老竹根作琴柱 , 牛筋琴弦)伴奏 , 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剧种精华 , 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 , 在演唱落板时加上后台一齐吆调伴唱的喊腔 , 传名“弦子腔” 。
李敬模的创造 , 给弦子腔带来了生机;咸丰初至民国末期是弦子腔的发展阶段 , 清同治、光绪年间 , 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门师李均志 , 打破了“艺不外传”的家规 , 收授异姓弟子 , 并注重与其他班社交流艺技 , 使弦子腔由家传走向开放 , 至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 , 平利县弦子腔皮影班社发展到14个 , 演职人员达百余 , 平利各乡及毗邻的安康、旬阳、岚皋、镇坪和湖北房竹等地 , 成为弦子腔活跃的区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