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 二 )


入殓要择吉利时辰,死者为女性,一般要有娘家亲人在场,生肖与死者相克者回避 。入殓时,遗体进棺材,俗称“入大厝”,是死者迁新居的吉事,故棺盖打开时,丧眷不能哭 。遗体入棺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 。
此仪式一般与“辞生”祭祀合在一起 。即当12碗菜供奉给死者后,将死者身上余钱(有的是生前自己存放,有的是家眷在老人临终时先塞在其身上),取出按房份分给,俗称“分手尾钱”,算是死者给子孙留下钱财,“好命人”或师公口中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 。”
入殓前,先用呈文纸或黄纤纸糊棺内四壁,铺上“地被”,死者除穿寿衣,还戴珠宝首饰 。入殓时,一般是长子抱尸头,其余子女4人或6人抬尸体,平放棺内,盖上“天被”(俗称盖“天地被”,也称“大被”) 。尸体两侧还分置死者先前所爱之物和生活用品及其他陪葬品,多寡因家境和地位不同有别 。富裕者常有金银珠宝玉器 。
盖棺之时,丧眷跪拜痛哭,最后告别遗容 。盖棺之后,备礼祭奠,俗称“祭棺” 。由亲家门方先拜,后孝男孝女、亲属等按辈分依次跪拜 。祭毕封钉,棺材四角各已安上角钉,先由舅父拿封红纸、斧头,先敲一下后,由土公(也称土工,专门从事丧葬的人)钉牢,边钉边唱道:“一钉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钉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发财);……” 。
【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最后留一根松的,由孝男或孝孙用牙齿把钉咬拔起吐入斗里,斗中放有木主、五谷、铜钱、棒香等 。也有把最后一根敲钉入一半多,留钉头在外,土工高唱一声:“出钉”(意在“出丁”,子孙兴旺) 。有的则简化为直接由土工敲钉封棺 。
殓毕,孝男孝女将死者生前所用药罐、碗筷、旧席褥草、身穿衣物、杯盆器皿等用品,送至郊外或附近偏僻处焚烧,俗称“送草”,也叫“送脚尾” 。门外的“过山轿”也要火化 。厦门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的丧俗 。
“敲棺材头”,即死者尚有父母健在,入殓后父母手持木棒敲打棺材头,以示父母对其未能尽养老送终孝道的谴责 。“跳过棺”,即妻子先死,丈夫准备再娶,要身背包袱,手持雨伞,从棺上跳过 。意在打起背包雨伞出外谋生,重山隔水永难相见;也有认为是离散两断,今后续弦,别来纠缠之意 。
四、停柩
厦门民间虽有当天入殓当天出山(出殡)习俗,但一般都停柩守灵3-7天,也有停柩到“三七”后再择吉日下葬 。大多数停柩于家里厅中,孝男孝女日夜守灵 。还有亲戚作伴守灵(坐冥) 。守灵结束,师公以桃枝蘸清水洒厅屋,以驱凶避邪 。
五、出殡
出殡,亦称“出葬”,俗称“出山”,就是把灵柩送到安葬的地点 。出山之日,丧家亲属披麻戴孝,穿着丧服,丧服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根据亲疏远近相应穿戴 。
一般的亲友以白布条围戴左臂(后也有用白手帕、白纸花、小鲜花戴在胸前) 。临近“出山”的时候,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孝男孝孙也跪伏于棺侧痛哭,叫“哭棺材头” 。棺夫把灵柩扛出宅外,俗称“转柩” 。接着举行“起柴头”的祭仪,也称“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 。
接下来钉棺盖(俗称“封钉”),丧家子孙依序排成长队,在司仪前导下,绕棺3周,称“旋棺” 。然后进行“绞棺”,用粗绳把棺材缚于“独龙杠”(粗长的木杠)之上 。木杠两端又横小杠,抬杠的棺夫有8人、16人、32人几种,再盖上棺罩,也称“绞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