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体潮流之前世今生

2004年同一时间,另一样东西再次以SARS般的速度和影响力袭击了香港,不过这样东西并不可怕,在某些人眼里还很可爱,它的名字叫“纤体”——一个在香港才冒出来两三年的时髦名词(或者是动词) 。在今年,在这段日子,再没有别的词像“纤体”一样频频袭击着香港人的眼球:从地铁路牌到报章杂志,从电台广播到电视节目,“纤体”广告铺天盖地软硬兼施 。不仅如此,香港一众明星包括青春活力的李笼怡、佘诗曼、林嘉欣,风韵犹存的钟丽缇、李美凤、章小蕙以及半老徐娘的汪明荃、薛家燕等,加上小燕子赵薇统统都投奔到“纤体”的怀抱中 。更诱惑的是,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女性,似乎每个人从纤体中心出来后都脱胎换骨了 。
香港,既是中国纤体业的发源地,又被喻为“魔鬼瘦身”的基地,它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魔力和玄机呢?
香港纤体潮流之前世今生
踏入2004年,香港的纤体热潮随着气温节节上升,除了电视台常播常放的纤体节目之外,翻开报章杂志,纤体广告比比皆是,闹市地区如旺角、铜锣湾亦遍布纤体中心 。这种一窝蜂的现象,着实令人有点咋舌 。其实,虽然香港掀起纤体热潮只是近两三年的事,但纤体的历史却可追溯至1980年代 。
80年代热身期:
肥胖不算错,运动最健康
自1980年代开始,香港已有国际纤体中心登陆,但那个时候,由于人们对纤体的要求没那么高,而且纤体科技没有如今发达,市场空间比较小,所以市面只有三四间纤体中心,有些是规模较小的美容中心演变而成,有些实际上只是健身中心附设的纤体服务 。
1980年代早期的香港,一般人对瘦身并不怎么重视,肥瘦的标准也没有现在这样严谨,更不存在“瘦才是美”的强烈观念 。所以,当时减肥在香港并不流行,只有那些比较前卫的女性才会考虑 。而且她们觉得减肥属于私事,即使需要减肥,也会秘密行事 。所以大部分客人希望慢慢减肥,不让人发现自己突然消瘦 。有鉴于此,当时的纤体中心的门牌或纸袋也都避免印上公司标志,方便客人低调减肥 。
到了1980年代中期,香港突然刮起健身热潮,健身中心大行其道,于是爱赶潮流的香港人纷纷去健身,或者选择吃纤维质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并且相信运动可逐步改善肥胖情况,运动减肥也就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瘦身方式 。与此同时,吃药减肥也开始萌芽 。那些刚生完BB的产妇或健康有问题的胖子,她们大多相信吃减肥药更加有效 。
而且当时的纤体中心设备简单,机器较为落后,市面上也没有多少纤体用品可以买到,更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瘦身机器 。所谓“纤体”最多只是去健身中心keep fit 。
90年代爆发期:
纤体项目日渐增多,真实个案引爆瘦身狂潮
到了1990年代初期,香港女性的减肥愿望日趋强烈,小规模的减肥中心开始冒起 。最主要的是,消费者的减肥观念也愈来愈开放,对于减肥不再遮遮掩掩,开始慢慢接受各种减肥方法 。于是各减肥中心开始从国外引入更先进的纤体机器,以及及各式各样的纤体产品,令客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
不过,1990年代初的纤体方法仍然处在较原始的阶段,设备相对比较简单,疗程大多针对减脂肪、排毒素为主 。规模较小的减肥中心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焗热毯、包保鲜纸或焗桑拿,以及用带按摩头的微型机器减脂肪、去水肿 。
1994年是香港纤体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国际纤体公司正式进军香港,并首次采用真实减肥个案作为广告,他们以一位肥胖女性减肥前后的对比照片为卖点,而且每减10磅做一次纪录,这一手法马上引起了轰动,随之刮起一股减肥狂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