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在中国哪个朝代开始流行?

文:羌人山里汉

七夕是在中国哪个朝代开始流行?

文章插图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探索宇宙奥秘,古人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
并由此演绎出了许多感人故事和民间传说 。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源自古人对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

古人因七月七晩上(晚上,古称“夕”)举行祭拜“七姐”活动,故名“七夕” 。
自此“七夕”诞生,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流传于今世 。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等 。流传着“香桥会”、“接露水”、“穿针乞巧”等民间习俗 。影响着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
七夕是在中国哪个朝代开始流行?

文章插图
随着历史发展,七夕被国人赋予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俗称“中国情人节”,成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中国人爱情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一颗闪亮的星星,“牛郎织女星” 。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古代传说至今,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虽说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所描述民间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但在这之前很久很久民间就有传说了 。从历史文献上看三四千年,真正确切哪个时候、哪个朝代,的确是个神仙数!往往民间传说的很多故事,是无法推算出哪个时候、甚至哪个朝代的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
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人间牛郎在鹊桥相会,对爱的承诺 。
织女很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在七月初七夜里人间的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又称乞巧节 。
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喜,礼拜七姐,供奉花果等习俗 。
七夕节日的起源: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 。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 。古俗在这天晚上,中国女孩们要穿针乞巧 。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古代,七夕是被称做乞巧节的,南方妇女会在七夕这天捉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用它织的蛛网来卜一下,许愿来年提高针织女红技艺 。男人,尤其是读书的年轻人,会在这一天,设案拜祖先,以求上天多加文采 。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乞巧节 。在这个浪漫故事的影响下,七夕越来越被现代青年所推崇,逐渐地成为了公认的“中国情人节” 。而到了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一个先民观星而来的美丽爱情传说终于得到了“国家认证” 。
你好,根据史料记载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 。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
七夕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