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知多少呢?

春节,小时候说过年 。五十年代,我们这些淘小子,就盼着过年 。因为有鱼有肉,大米白面 。还有新衣裳,还有花炮,还有灯笼 。还有压岁钱...... 。记得,那是1958年,爸爸妈妈在腊月初八前后就开始搞卫生了,扫房刷浆,门窗家具都要过水,那炊具餐具水壶更是用抹布蘸沙土打磨的锃光瓦亮 。至于那菜板面板盖帘更是用热碱水刷洗再用清水洗净 。哥哥带着我蹲在青砖地上用小铁铲找泥巴,铲掉泥巴可以得到2分钱奖励,可以到门口小儿书铺看两本小儿书 。到腊月二十三,基本上屋里外头拾捯差不多了 。妈妈开始一天两床拆被子,洗被子 。那时候没有被罩褥罩的,都是过年和入夏拆洗 。爸爸开始进年货了 。这是我们最期盼的 。我们弟兄五个可以开荤了 。先是买了一个大猪头和一挂猪下水 。院子里的土灶也用上了,我负责烧火,猪头肉要炒色红烧,心肝肺肚酱制 。妈妈买了糖瓜,每人一块,再抹抹灶王爷的嘴,这叫上天言好事,把灶王爷的像放进火炉顺烟筒一溜烟上天了 。那猪头肉真香 。记得妈妈晚上用一个搪瓷盆炖在炉子上染衣服,学生蓝,妈妈告诉我,你二哥的衣服小了,还挺新的,给你穿,染染色行吗?我有些不高兴,没有答声 。妈妈看到了,转天跟我说,妈妈实在忙不过来,没时间给你做新衣 。这样,妈妈开春给你做一身靠色卡其夹克行不行 。妈妈知道你爱看书,这一块钱你去书铺看书吧 。别跟你哥哥显摆,知道吗 。我特高兴,可以看10本小儿书,要是与好友交换看的更多 。一进小年,妈妈就开始大盆的发面,枣的,馅的,戗面的馒头天天一锅一锅的蒸 。夜里我尿憋醒了,妈妈还在忙,在15瓦的灯下给二哥赶做棉鞋 。那时候过年很冷,都要穿棉鞋的 。我意楞巴睁的说,妈妈我过两年一定帮您做 。因为妈妈的双手瘦骨嶙峋,青筋暴露 。妈妈,您手疼吗?不疼,快躺下,别冻着 。腊月二十八那天,爸爸下班买来了鞭炮,每人200头,还有手提的红纱灯,里面可以放上红蜡烛,每人一个 。记得吃过晚饭,我们打着灯笼,门口的伙伴都来了,一溜十多个人,排成一条龙,嘴里唱着:打灯笼玩啊,哄小孩啊,鲫鱼拐子全都来啊!腊月二十九那天,妈妈把所有的玻璃都要擦亮,贴吊贴,贴福字,贴窗花,贴春联,贴年画 。那时候都是用白面打浆糊,提前选好位置,在屋里抹好浆糊,出门就贴,否则浆糊容易冻,粘不上了 。妈妈还要用红纸剪喜字,贴在被套上,水银镜子上 。由于兴奋和期盼,除夕早晨,哥几个早早起来了,妈妈把新衣新鞋摆在每个人的床头,我穿上学生蓝的衣服,真的很新,妈妈不会骗我 。而我的新棉鞋也是蓝色的,五眼条绒棉鞋 。而且我的口袋中多了一块新手帕 。这时候当院,前院,后院的小伙伴都来了,我们住的工人宿舍都是一排排的,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了 。妈妈会仔细端详每一个人,小子穿什么衣服,闺女是如何打扮的,夸完这个夸那个,每个人还有糖果奖励 。我们这些野小子早就跑出去玩了 。中午吃什么,天津卫人中午多数人家是稻米饭,炖肉,家熬黄花鱼,红烧带鱼 。而三十晚上则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了 。别管家里条件如何,最少也要四个菜,八个碟的 。我记得,有五香果仁一盘,松花皮蛋一盘,这里要配姜丝酱油香醋香油 。腊肠一盘,肚丝蒜泥一盘,心肝肺酱杂样一盘,红烧猪蹄一盘,排骨一盘,鸡丝辣皮一盘,素食锦一盘,红烧鳎嘛鱼一条 。除夕必须有鱼,这就应了年年有鱼的话 。那时候没有电视,家里的电匣子有相声,唱戏,很热闹 。说说吃饭的规矩,老人不坐,小辈不能坐,老人不夹菜,小辈不能动 。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吧唧三响,不能翻菜夹起又放下,媳妇们永远是最后落座的,上菜上饭上汤都是媳妇的事 。晚餐的主食是三鲜馅的饺子 。而晚上子时吃的素饺子那可考验主妇的功夫,如果有一个煮破了,心里是很不素净的 。现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了 。时代在变,与时俱进嘛!啰嗦了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过年习俗属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种习俗各地都有差异,但表达的基本愿望都是差不多的,团圆和谐,来年要比去年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