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中她还用了两个典故:
“烟锁秦楼”:是《列仙传拾遗》上说的萧史弄玉的故事 。
“武陵人远”:是个离别后有外遇的典故,是说刘义庆《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到天姥山采药遇仙女并与之嬅和故事 。
通过了解这两个典故,可以猜测出李清照写这首词不只是送别和相思这么简单,她是担心丈夫有外遇:
“难道丈夫真如那两个采药人一样,进入深山,与仙女相会去了!丈夫与那些漂亮的侍妾乘着凤凰双宿双飞,却把自己留在这孤独冷清的房间里!”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处愁,就是不曾生育过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在古代,一个不能生育男孩甚至根本不能生育的妻子,在家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而且最终也会丧失丈夫的关爱以及对家庭财产的继承权 。
南宋人洪适撰写的金石文字著作《隶释》中 。其中谈到赵明诚身后之事的时候,说到“赵君无嗣”,即赵明诚没有后代 。
赵明诚是有侍妾的,但也都未有生养,可见这“不孕不育”的责任是谁?我想大家一看便知 。
但在古代,医疗落后,科学观念不发达,舆论一般都会将罪责指向为人妻者 。
李清照怎能不愁,不痛苦,不难过 。
后来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赵明诚将李清照从老家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 。
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离开居住了十几年之久的青州,风尘仆仆,前去与赵明诚相聚 。
多年难得一通音讯的等待,猜疑,使李清照这次起程前去与赵明诚重聚,不禁心事重重,有许许多多的担忧 。
李清照并没有因为独自苦度五年的光阴、而今终于等到了重聚的日子而感到喜出望外 。
品味李清照前往莱州途中路过昌乐时所作的《蝶恋花》和初到莱州时所作的《感怀》诗,发现李清照依然没有摆脱愁苦,情绪十分低落 。
这种不可明说的愁苦,在《蝶恋花》一词中表现为对闺中姊妹的思念 。为何李清照在赶往和丈夫团聚的路上,想念的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想起自己的“姊妹”呢?其中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
都说小别胜新婚,但李清照到了莱州,并没有与赵明诚恢复往日那般琴瑟和谐的生活,她在《感怀》诗中流落出对赵明诚整日忙于应酬,却冷落了自己的不满情绪 。
到了莱州,她的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乌有先生、一个是子虚先生 。那么合起来不就是子虚乌有,什么都没有了吗?这是何等的孤寂 。
是赵明诚忽略了她,还是她不想理赵明诚,不得而知……
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病逝了,这年李清照46岁 。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十五车金石古籍,望着堆积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赵明诚去世时的情景时写道:“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
“分香卖履的典故”
出自曹操的遗嘱,即《遗令》
原文是: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 。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
白话文就是: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 。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 。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 。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
- 宿迁一带,家里老人去世,女儿负责做什么?有哪些讲究?
- 真皮方向盘怎么清洁和保养?
- 一个人在极度悲伤,情绪低落的情况下,为什么总是会梦见去世的亲人?
- 《非诚勿扰》女嘉宾俞夏自爆减肥经历
- 你是如何看待人去世24小时内火化,直接埋葬而不通知亲戚朋友?
- 婆婆去世了,本命年还能穿红色衣服吗?
- 大数据杀熟如何避免杀死用户忠诚度?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我们追求的正确爱情观吗?
- 为什么有的地方不许女儿给去世的父母上坟?是重男轻女吗?
- 祖坟在别人的地里,父亲去世后进了祖坟,别人不愿意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