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河南汉族当地的一种曲种之一 , 河洛大鼓是拥有一定的文化市场以及相当的数量同种 , 上至宫廷殿堂 , 下至乡间田野 , 都是很喜欢聆听这种曲种来消遣时间以及欣赏这种文化艺术 。那么 , 大家对于河南的河洛大鼓有多了解呢?
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艺术文化吧!
河洛大鼓的来源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 , 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 , 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 。约在清末民初 , 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 , 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 , 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 。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 , 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 。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 , “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
河洛大鼓演唱方式简单 , 不用舞台灯光 , 更不需化妆 , 一桌一椅而已 , 有自拉自唱的 , 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数人伴奏的 。伴奏乐器以专用的说书坠胡为主 , 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 。演唱工具有小书鼓、钢板、醒木等 , 这些工具既能击节 , 烘托气氛 , 也可做道具 。小小鼓槌 , 写文为笔 , 论武为枪 , 催马扬鞭 , 荡舟成浆 , 钢板钝而无锋 , 做刀剑而似有刃 , 做镜则如有影 。说书桌一席之地 , 可驰骋千军万马 , 说书人一张利口;可描述万千风流 , 每当夜晚降临 , 书场客满 , 虽没有锦幕低垂 , 景色变幻 , 而说书人舌绽莲花 , 以一当十 , 虚中求实 , 钢板 , 鼓点伴随着悠扬的坠胡伴奏 , 演述今古 , 叙事状物 , 言情缕心 , 传真描神 , 别有韵致 。
河洛大鼓曾经的繁荣
解放后 ,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 更使河洛大鼓焕然一新 。从形式到内容又注入了新鲜血液 , 由过去专供消遣解闷的艺术发展成为歌颂新生事物 ,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不可缺少的艺术工具 。文革前后 , 因电影、戏剧等形式单一 。电视尚未普及 , 河洛大鼓这种艺术形式却如鱼得水 , 发展得红红火火 , 其演员众多 , 名家辈出 , 红透了洛阳 , 风靡了豫西 , 跨越了黄河两岸 。同时 , 由于地域和师传的关系 , 不同的河洛大鼓艺人各自有不同的演唱风格 , 如朵朵鲜花 , 点缀着地方文艺的百花坛 。
【河南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河洛大鼓”】然而 , 同京东大鼓一样 , 河洛大鼓这个粗犷、纯朴 , 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的地方艺术 ,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 , 曾有着辉煌的过去 , 如今昔日风韵已经不存 。值得庆幸的是 , 河南有关部门已于2003年9月份启动了为期十年的河南文化遗产抢修工程 。据悉 , 河洛大鼓也被列入抢救项目 , 这使我们看到了这种艺术的曙光 。挖掘、整理和抢救这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 重振河洛大鼓是每一个鼓书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 也有每一个有识之士的义务 , 任重而道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