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振兴 | 邵成村:灰塑,简单材料里的大智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当代社会推动传统工艺振兴 , 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 , 激发因材施艺的灵感和精心手作的潜能 , 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 , 厚植工匠文化 , 倡导专注坚守 , 追求卓越 , 树立质量第一意识 , 推动品质革命 , 培育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有助于促进就业 , 实现精准扶贫 ,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 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为展现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活 , 加强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 , 体现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 展示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 。 近期 , 文旅中国策划推出“匠人·匠心·匠情——聚焦传统工艺振兴”专题内容 。 本期采访嘉宾灰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 。
一碗牛腩汁猪肠粉下定了从事灰塑的决心
1979年 , 15岁的邵成村利用寒假的机会 , 跟随父亲邵耀波开始学习灰塑技艺 。 广州市的六榕寺 , 便是邵成村的第一个工作地点 。 由于是初次接触 , 毫无基础的邵成村 , 只能给父亲邵耀波打打下手 , 做一些搅灰、递东西等小活儿 。
首次离家 , 首次接触灰塑 , 首次做一些小活 ,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15岁的邵成村倍感踏实 。 回忆那段经历 , 邵成村印象深刻地说:“虽然 , 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 , 自己能拿到多少钱 。 但是 , 父子俩通过自己的劳动 , 每人早上能吃上一份一角五分的牛腩汁猪肠粉 , 那个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 ”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 , 这是邵成村第一次吃牛腩汁猪肠粉 , 也是第一次用自己挣到的钱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 正是这次跟随父亲邵耀波去六榕寺的经历 , 彻底让他下定了从事灰塑工作的决心 。 “灰塑可以让我赚到钱 , 可以自己满足自己 。 既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 又可以穿的好、吃的好 , 我干嘛不乐意呢!这样一想 , 我就不愿意继续读书 , 于是选择出来干活了 。 ”邵成村说 。
灰塑是让人受益一生的传统工艺技术
早在唐僖宗时期 , 灰塑就已经有了记载 。 据邵成村介绍 , 灰塑是一个用在建筑上面的工艺技术 , 存在于岭南地区 , 主要解决的是岭南地区的潮、湿热以及台风等气候天气问题 。 它的特点是耐久、耐硬 , 其主要材料是石灰 , 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柴、米、油、盐、糖等辅料 。
说起灰塑 , 邵成村总有说不完的内容 。 每当他向人们介绍灰塑时 , 都会这样说:“灰塑是会‘呼吸’和进化的 。 它运用一个简单的石灰材料 , 加入柴、米、油、盐、糖之后 , 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在户外日晒雨淋几百年 。 我们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国家能够做出这么有价值的东西 。 ”邵成村表示 , 这个价值 , 不是人们所说的外部价值 , 而是去了解灰塑这项传统工艺技术里的文化内涵 。
灰塑大多数时候是在现场完成的 , 一般经过构图、扎骨架、稻草灰(塑形)、纸筋灰、色灰、上彩等制作流程 。 在邵成村眼中 , 上彩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技巧 , 也是最考验灰塑技艺的制作环节 。 “灰塑是一个精工制作的过程 , 除了要掌握灰塑本身的干湿度外 , 还要掌握天气的干湿度 。 比如 , 上彩 , 就是在灰塑七成干的时候开始进行制作流程 , 需要注意的是 , 上彩的过程不能重复进行操作 , 这就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掌握外面的湿度 , 还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 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 这个跟个人经验、运笔的速度、长时间的积累都有很大关系 。 ”
- 外国的民间传统游戏都有哪些?
- 坐月子期间可以吃葡萄吗?
- 新中式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充满典雅复古的美感
- 七月初七,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什么民俗和故事值得大家纪念?
- 24节气指的是什么?
- 中国传统价值观有哪些内容?你怎样看待?
- 极具地域特色的苏州传统民居
-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 陕西面食种类有哪些
- 盘点:青海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