蓐羊毛 羊毛信息杂志( 二 )


基于上述原因,很多旅行社在尾单出现时都会选择“内部消化”,即私下将席位低价处理给员工或其亲朋好友,不将尾单价格公开 。从这个角度讲,大张旗鼓销售尾单的行为也有悖于旅行社的利益 。“大社不会公开找尾单平台,宁愿认损失,或者自己消化掉 。”前述旅行社人士说 。
王国航回忆道,自己做“来来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旅行社不愿自己公开销售尾单,因而交给来来会处理 。但是,这种尾单不可能大量、持续地出现 。“尾单这事儿,当一个小生意我觉得是存在的,能赚点儿钱,但不可能做大 。”他说 。
尾单旅游在国外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火爆到沉寂的过程 。21世纪的前十年里,欧美曾经出现过多个专做尾单生意的平台,一度声势浩大 。LastMinuteTravel.com(意为“尾单旅游”)甚至曾在“美国春晚”——橄榄球超级碗比赛中豪掷数百万美元投放广告 。然而,这些尾单平台基本都没有红火几年,如今不是已经销声匿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尾单”的幌子销售一些正常的折扣产品,与其他渠道的产品价格并无明显差异 。
对此,旅游业专家、纽约大学客座教授麦克斯·斯塔科夫(Max Starkov)撰文指出:“旅游业中尾单销售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将危害到所有的其他销售渠道,破坏价格体系的完整性 。”
斯塔科夫还强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加剧了尾单销售的危害,因为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比价,从而放大低价尾单对正价产品的破坏力 。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想要持续,都需要建立并维系住供需平衡 。然而,旅游尾单的特性却决定了其难以维持住这种平衡状态:尾单对商家来说是亏本的,且会危害到正常的销售 。这样,当消费者对尾单的需求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商家就不会再愿意增加供给;消费者买不到尾单,只能转去正常渠道,这样需求也就萎缩了 。
羊毛出在谁身上既然大量、公开地销售尾单不符合商业逻辑和旅行社的利益,那么微信尾单群里的那些“尾单”又是哪里来的呢?
《财经》记者加入了几个这样的尾单群,并做了一些调查 。结果发现,这些尾单群中的产品类型十分复杂,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类产品可能是真正的尾单 。这些产品临近出发日期,席位很少,价格明显低于正价,符合尾单的形成逻辑 。消费者购买这样的产品,有可能真的薅到羊毛 。
问题是,真正的尾单并不多 。《财经》记者随机选取了一个尾单群10月11日发布的全部信息,发现其中距离出发日期一周以内的产品只有10%左右,一个月以内的不到一半,其他产品的发团日期往往在一两个月以后,甚至元旦、春节 。这显然不符合“尾单”的定义 。
即便是临近出团日期的,也未必就都是真正的尾单 。这就要涉及到第二类产品,即以“尾单”名义出售的低价团、购物团 。这些产品的特征是:价格低,但打开行程表就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各种购物点和自费项目,有些还有年龄限制(过滤掉消费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小孩) 。这种团的“商业模式”是先通过低团费吸引游客,再通过购物、自费项目等赚回差价 。这些产品无论离发团日期多近也不能算是尾单,因为其价格本来就是那么低 。
低价团的陷阱多、纠纷多、旅行体验差,近些年来经过媒体和消费者的反复揭露,已经声名狼藉 。于是,低价团的组织者便和尾单群合作,利用消费者喜欢薅羊毛的心态,把低价团伪装成“尾单”出售 。如果消费者买了这样的产品,那就只能等着被薅羊毛了 。
“这种便宜很难吃得到,无非就是低价买低质,我们管这个叫‘摆烂中的摆烂’ 。”王国航评论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