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晕动症”吗,如何防止与应对?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简单来说,晕动症,即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 。生姜乃呕家圣药,是抗晕动病的有效药物;穴位按压亦可防治晕动病;配戴医用口罩、闭目养神,同时选择车内视野好的地方,调整姿势 。有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晕动症”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80%的人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晕动反应 。晕动症,即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 。主要是3-30岁的青年人常发,且女性多于男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性别差异逐渐缩小 。而女性在月经期的发病率均较高 。
临床上根据晕动病的症状轻重分为轻、中、重3型,轻型仅有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头晕、头痛、面色稍苍白等症状;中型有恶心、呕吐、头痛加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情况;重型则表现为上述症状加剧,呕吐不止、心慌、胸闷、四肢冰冷、唇干舌燥,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
其中80.57%的发生与高温、高湿、车厢内通风不良有关,居各相关因素的首位;72.22%与本人乘车时身体过度疲劳和饮食不当相关,居相关因素第2位;48.15%的发生被认为与车厢的特殊气味的刺激以及紧张的气氛有关;而对于绝大多数有过晕动病病史的患者来说,心理因素作为一个重要诱发因素也尤为重要 。
而目前晕动症的发生机制还不明朗,出现了许多假说 。此外,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晕动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中西医对晕动症都有一定干预方法,西医主要依靠阿托品、吗丁啉等药物 。中医则依靠针灸,中药,穴位按压等方法 。
首先,生姜乃呕家圣药,是抗晕动病的有效药物,能温通胃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血管加压素,从而减轻病恶心、呕吐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把生姜切成约3rnm厚,修成与邦迪等宽的长方形,贴在腕横纹中点,然后借邦迪黏性固定 。在乘车前15~20min运用 。此法简便易操作 。
其次,穴位按压亦可防治晕动病 。耳穴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作用,胃穴可镇吐止嗳气,枕穴可防治晕动病,三穴合用可加强防治作用 。
再者,就是“晕痛针法” 。其治疗晕动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为广大晕动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疗效长远、无毒副作用的绿色治疗、预防方法 。
而在平时偶尔坐车,坐船时,配戴医用口罩、闭目养神,同时选择车内视野好的地方,调整姿势都可以有效地缓解眩晕,预防晕动病的发生 。最后,注意心理状态的调整,规范饮食和作息习惯,对防治晕动病也可起到积极作用 。

听说过“晕动症”吗,如何防止与应对?

文章插图
概念:运动病又称晕动病,是晕车、晕船、晕机等的总称 。它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 。
病因:发生晕动症,原因是大脑接受到来自感觉器官的抵触信息:你的眼睛不能够明确同一个对照物的运动和车辆运动在内耳形成平衡的机制(之间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对这种压力产生的应答是大脑中的恶心中枢活动 。
症状:常在乘车、航海、飞行和其他运行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发生 。初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 。可有血压下降、呼吸深而慢、眼球震颤 。严重呕吐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症状一般在停止运行或减速后数十分钟和几小时内消失或减轻 。亦有持续数天后才逐渐恢复,并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 。重复运行或加速运动后,症状又可再度出现 。但经多次发病后,症状反可减轻,甚至不发生 。本病应与内耳眩晕病、前庭神经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相鉴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