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态的理解和感悟 自律心态的句子

话不言尽
《论语·公冶长》记载了一段对话: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意思是: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辩 。
孔子回复道,“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是说伶牙俐齿,咄咄逼人经常会被人讨厌 。
看过一个故事:
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当他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管家就将他带到书房用茶 。
苏东坡发现书桌上放着半稿《咏菊》诗,他不禁暗笑 :
老师一向下笔千言,而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老师已是江郎才尽 。
读完“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这两句诗后,苏东坡一时间内心澎湃,不吐不快,于是挥笔续写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 写完,便离开了 。
王安石醒来之后,当他看到苏轼的字迹后,心下笑道:他既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且让他去看看 。
于是,王安石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 。
一年后,适逢重阳节,苏东坡邀好友一道赏菊,待看到菊花架下满地铺金时,惊得目瞪口呆,半响无语 。
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之后,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门向王安石道歉 。
很多时侯,你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就随意评论他人,殊不知,你不过是略知一二 。
话不说尽,是对未知保持敬畏,是对生活保持谦逊,说话留余地,是一种修养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果断敏捷,而言语,则务必要谨慎小心 。
所谓人情世故,一半都与说话有关,在话语中逞威风,最易惹出是非 。
话不言尽,留三分不点透,才能给他人留颜面,给自己留后路 。
02
虑不过多
作家檀金在《你就是想得太多》一书中写道:
“所有的不堪和烦恼,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恋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担心和疑虑,全是自己的原因 。
小雅的朋友小钟,换新车,不想分期付款,希望小雅能借给她几万块钱 。
小雅很纠结,她和小钟那么好的关系,不借,可能伤了友情,借的话,她自己又有买二套房的打算 。
考虑再三,小雅跟小钟说,她只能表示一下,借不了太多 。
朋友可能觉得借得不多,拿到钱,一没打欠条,二没说什么时候还 。
过后,小雅很想问一下小钟,可是左想右想张不了嘴 。
快要办二套房的手续了,小雅真想问问对方什么时候还钱,可还是开不了口 。
一来怕对方会想,才借几天啊就要还?
二来怕对方觉得,你不是说家里钱不多吗,怎么立马就要买房了呢?
【平常心态的理解和感悟 自律心态的句子】小雅为这事翻来覆去地想,整个人都魔怔了 。
她说,她经常晚上做梦都是这件事情,一想起来,就像有团阴云笼罩着自己.
既责备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把钱借出去,又琢磨怎么开口要钱才不会得罪人 。
很多时侯,我们的烦恼都来自于过多的想象,可追忆再多,也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 。
纠结的时侯,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去对一件事做出果断的决定 。
冯唐在《万物生长》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 。换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反复琢磨 。
勤思固然能让人自省,让人明理,但过度考虑,只会让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 。
卸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和纠缠,挣脱心灵的羁绊,才能以洒脱的心态,向前奔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