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故事( 二 )


因为古人只有驿站,信使,用马车或步行作为传送书信的方式,费时又费力,过程很艰难 。
时间在缓缓流淌,急切的心却从未平静 。在悠悠的期盼和等待中,能等来回信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
诗人杜牧外放江西任职之时,离家很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 。
他在凄清的晚上念起家乡,写下一首《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
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忧愁难眠 。
家人的书信要等来年方能寄到,乡关道路迢远,远在千里之外的他,只能在梦里见到家门外系着的钓鱼船 。
在外的人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哪个不是在梦里,对故乡的场景魂牵梦萦了无数次?
宋人周邦彦亦有词曰:“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人们盼等家书,如同涸辙的鱼儿盼等着雨水一般,那种焦急等待的心情,只有盼等过的人深有体会 。
而谁又曾知道,在音讯并不发达的古代,究竟有多少家书是寄送成功的,有多少家书是石沉大海的呢?
宋朝戴复古一生浪迹江湖,饱尝羁旅之苦,他在《夜宿田家》中就记述了这种现状:“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
可叹他写了那么多家信却十寄九不达,连天上的大雁都不替他传书,竟然在南北各自飞 。
陆游也说:“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
这些年他走遍天涯,满怀疲惫,白发新增,眼中是酸楚的泪,岂是“家书”能表述完尽的 。
向东望,他与故乡山阴隔着千山万水,纵使家书写得满纸又有什么用呢?收到回信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
唐人令狐楚曰:“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
家书何日到,从来是未知 。若好不容易盼来家书,真能读得热泪盈眶吧 。
家书抵万金
太平年代,山水迢遥,人们寄一封信常常都要隔年才能到,更别提动荡不安的年代了 。
战乱时期,家书的意义更加重大,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的句子就是明证 。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流离到了甘肃秦州,恰逢白露时节 。九月,安史之乱愈演愈烈 。
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的几个弟弟恰好分散在这一带,他颇为担心 。
可眼下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寄出的家书送到的可能性太渺茫了 。想到亲人们正四处流散,死生不明,怀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他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于杜甫而言,哪怕是平凡简单的一句问候,一语平安,就能让他悬着的一颗心落地 。
要知道家书抵万金,没有什么比收到异乡亲人风热一封书信更安心的事情了 。
李绅说:“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
王迈说:“料得平章风月暇,家书一阅万金轻 。”
白云苍狗,世道乱时,亲人离散,恐怕人们连家书都不知寄往何处了 。如白居易所言:“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 。仍闻陈蔡戍,转战已三年 。”
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征人望乡,闺妇牵肠,多的是将军白发征夫泪 。如沈佺期说:“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