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故事

乡思是潜藏在人们内心最深的情愫 。每逢岁末,这种情愫都在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心底潜滋暗长 。
然而,在通讯和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出外远行的人们并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归家,平时与家人的联系也并不便捷 。
他们除了吟诗作赋,宣泄思家想亲的情绪外,只能选择把文字寄到远方,倾吐思念 。
在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一封家书的分量是难以估量的,是家里人与外出游子之间的全部精神维系 。
因此,无论寻常百姓,还是文人士子,书信都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 。
千古温情寄尺素
古人称书信为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等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但它不是指书信,而是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的意义使用,最早见于三国 。
家书虽只是一纸信笺,却是中华文化剪不断的根脉 。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方寸家书,绵延千年,在烟云风雨里收揽了古人的悲欣岁月,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旧日往 。
古人写家书总是思忖再三,郑重提笔 。因为他们出外游学、赶考、经商、出仕、从军,短则一两月,长则三五年,甚至可能遥遥无期,归去无计,只能凭靠一纸书信,或报平安,或表惦牵 。
古人的家书内容丰富,意义非凡 。大到治国安邦的方略,人生际遇的变幻,小到寻常俗务的念叨,家庭教育的传授,柔情蜜意地倾吐……
家书,是旅人浓墨的乡愁,也是归人无边的思念,联系着两地的骨肉亲情 。人都说,每一封家书里,都寄托着家人的望眼欲穿,映照着游子的归心似箭 。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奔赴安西,途中遇到入京使,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他送李判官入京,又乘醉写下:“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
张籍在洛阳城里见秋风起了,思念家乡,匆忙写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苏轼收到家乡寄来的一封书信,信中殷勤致意,询问归期,他只能身不由己地说:“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回首送春拚(pàn)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
家书,情止于笔而溢于纸,片言只语,纸短,情长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山高路远,驿寄梅花;江长水阔,鱼传尺素 。
北魏·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汉乐府中有诗《饮马长城窟行》有以鲤鱼传信的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
秦观在《踏莎行》中专此引用,写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
此外,人们遇到不方便寄家书的时候,往往会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去寄托情意 。
于是,水中的游鱼、天边的孤雁,西方的云霞,夜空的明月,都成了诗人们遥寄思念的意象 。
赵令畤说:“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
赵嘏说:“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纸上三行书,心中千万言 。无需刻意去斟酌,就能让心间的文字在纸上自由挥洒 。鸿雁传书,青鸟探看,夕阳西下,驿寄梅花,哪一种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慰藉 。
中国人以古老而温情的方式,借助美丽而熟悉的信物,去寄寓遥远的祝愿和希冀,这诠释的是诗意,更是浪漫 。
寄书到隔年
一封家书,先写好,再寄出,开始等待,直至等到回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